欧美日韩综合视频_性视频网站免费_蜜桃色网_中文字幕国_亚洲精品久久久蜜臀_久久精品一级

2024年觀看黃大發先進事跡心得體會

網絡整理 分享 時間: 收藏本文

2024年觀看黃大發先進事跡心得體會

學習中的快樂,產生于對學習內容的興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歡學習的,只是學習的方法和內容不同而已。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心得體會,可是卻無從下手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得體會范文大全,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觀看黃大發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一

《榜樣6》錄制現場,一個并不算高大的的身影,在初心臺前宣讀著自己的《入黨志愿書》,聲如洪鐘,鏗鏘有力。

即便操著一口不易懂的貴州話,現場的每一個人還是被他的情緒所感染。

他便是用36年時間,在懸崖峭壁上鑿出9400米“救命渠”的黃大發。

他是“七一勛章”獲得者,是“時代楷模”,是“感動中國人物”,是“最美奮斗者”……

而在這些閃耀的榮譽之下,他也是——

團結村的老支書,永遠的共產黨員,以及,一位可愛的“80后”。

走路兩步并作一步、上臺階小跑著……如果無人告知,很難相信眼前這位精神抖擻、步伐穩健的老人家已經86歲。

“老支書修渠這么多年,上上下下,已經習慣了。”同行的團結村村民說——他們都是黃大發看著長大的,兩位稍年長一些的村民還曾跟著黃大發一起參與修渠工作。

即便已經卸任村支書近17年,大家也依然親切地稱呼他為“老支書”,因為他帶領著村民們一步步走出了曾經貧窮、困頓的生活,讓村民們過上了有白米飯吃、有水喝的日子。

現在的團結村,彼時的草王壩,曾是遠近聞名的窮村子。

“‘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一年四季苞谷沙,過年才有點米湯喝。’那時候的草王壩,沒水、沒電、沒路,群眾一年到頭吃苞谷飯。”黃大發這樣說道。

草王壩屬于喀斯特地貌,海拔1250米,山高巖陡。雨水剛一落地,就順著空洞和石頭縫流走,很難留存。村民經常要走兩三公里才能找到一個河溝,來回走兩個小時挑水吃。

“第一遍淘米洗菜,第二遍洗臉洗腳,第三遍喂豬喂牛,一盆水,村民要用三遍。”

水,是草王壩人的窮根,也是他們日日夜夜的期盼。

1995年,一條繞三重大山、過三道絕壁、穿三道險崖,主渠長7200米、支渠長2200米的水渠竣工。

這條由黃大發帶頭開鑿的、被鄉親們親切地稱為“大發渠”的天塹之渠,跨過了3個村、10余個村民組,不僅解決了數百戶村民人畜飲水難的問題,還滿足了田地灌溉用水等,徹底結束了草王壩滴水貴如油的歷史。

渠修好后,黃大發又帶著村民們改造了400多畝梯田,種上了水稻。此后,即便遭遇旱情,有“大發渠”的滋潤,村里的水稻也能保證豐收,徹底實現了“旱澇保收”。近些年,隨著產業發展,更是形成當地特色品牌——“天渠大米”。

“1996年通電,20__年通路,現在我們家鄉正在修高速路,明年就完成了!”黃大發驕傲地說道,言語之間滿是欣慰——那個他為之奮斗了一輩子的村落,已經脫貧摘帽,正大踏步走在鄉村振興的路上。

觀看黃大發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二

貴州遵義草王壩村(現播州區團結村),一個被層巒疊嶂的大山遮得嚴實的村莊,缺水是草王壩的窮根。千百年來,這里的人祖祖輩輩吟唱著一首民謠:“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一年四季包沙飯,過年才有米湯喝……”

村里有一位老人叫黃大發,他不甘心、不信命,偏和大山較勁,他用36年的時間干了一件事——修水渠。

黃大發,1935年出生于草王壩村,23歲光榮入黨,這一年,他被全村推選為大隊長。意氣風發的黃大發撂下了“狠話”:修水渠。于是,在黔北的莽莽深山里,黃大發帶領草王壩村民修渠,這是一條遵義的“紅旗渠”。

可現實無比殘酷。他們不懂技術,測量僅靠豎起竹竿,兩邊人用眼睛瞄;缺少水泥,溝壁上直接糊上黃泥巴作數;沒有導洪溝,溝渠不蓋板,洪水一來,脆弱的溝渠被沖得稀巴爛……

壯志未酬誓不休。為此,黃大發四處求教,自學水利技術。一聽說哪里有在建的水庫溝渠工程,就立刻背著干糧匆匆上路,前去“取經”。

1992年的春天,黃大發帶領村民一頭扎進深山開工鑿渠。日復一日不停歇,黃大發每天帶著200多人的隊伍進山,施工隊在前面鑿壁打槽,村民們在后面挑土砌堡。

苦心人,終不負。1995年,這條主渠長7200米,支渠長2200米,地跨3個村10余個村民組,繞三重大山、過三道絕壁、穿三道險崖的“生命渠”通水了!

通水那天,山崖上、水溝邊,人山人海,鞭炮聲、鼓掌聲,不絕于耳,殺豬擺席、搭臺慶功,好不熱鬧!這是草王壩村民們最高興的一天,千百余年的夢終于實現了!大伙簇擁著黃大發上臺講話,站在臺上的他沉默良久,欲言又止,一個字都說不出口,眼淚順著黝黑、皺褶的臉龐直往下流。

“不怕山高石頭多,苦干就能把貧脫,打巖引水造梯田,窮村變成金銀窩。”如今的草王壩,村民的荷包漸漸鼓了起來,幸福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觀看黃大發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三

渠水如鏡,鑒照古今。大發渠既是一個面向歷史的答案,又是一道直面未來的考題。它印證了共產黨人為百姓命運擔當、同呼吸、共命運的赤子情懷,也在時時叩問“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一永恒課題。

貴州遵義老支書黃大發無悔人生的故事深深的感動了我,從中我感受到了一個老共產黨員的責任和擔當,感受到了一個老村官的堅韌的毅力和敢為人先的魄力,切身體會了我們黨和政府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在殿堂和田壟之間看,他選擇后者,腳踏泥濘,俯首躬行,在荊棘和貧窮中排除萬難,造福群眾。埋下希望的種子,守在悉心耕耘的大地靜待收獲的時節。

像這樣的村官還有很多很多,他們雖不起眼,但都心系群眾,擼起袖子加油干,交出了一份份不平凡的答卷。

任前方荊棘叢生,我定將持之以恒。作為一名黨員,我定不斷鞭策自己位群眾服務,為事業奉獻青春,用我的理想和激情換取收獲和自信。

大發渠像一座歷史碑刻,銘記著那一段崢嶸歲月;更像一堂永遠的黨課,啟迪我們,只要真心為了人民、緊緊依靠人民,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就沒有創造不了的奇跡。

觀看黃大發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四

20世紀60年代,草王壩人在政府的支持和黃大發帶領下,第一次大規模修渠,卻因技術等原因,耗時10多年也沒修成。

不少人打起了退堂鼓,但黃大發不肯服輸。1989年,年過半百的他到附近的水利站,一邊幫工一邊學習。3年多時間里,只有小學文化的他從基礎學起,下苦功夫,硬是掌握了許多水利知識。

1990年臘月,天寒地凍。為了修渠資金,黃大發趕了兩天山路。等找到原遵義縣水利局領導時,已滿身是泥,一雙舊解放鞋磨破了,露出凍得發紫的腳趾。“草王壩大旱,地里顆粒無收,我要帶領群眾修渠引水。”黃大發從破爛不堪的挎包中掏出立項申請報告。

當時,遵義縣一年的水利資金不過20萬元。據初步測算,從水源地取水到草王壩要經過大小9處懸崖、10多處峻嶺,水渠需要從離地幾百米高的大土灣巖、擦耳巖和灰洞巖的懸崖峭壁上,打出半幅隧道,需要五六萬個工時。草王壩才一兩百個勞力,怎么完成這么大的工程量?

黃大發撂下一句話:“一年修不成,修兩年;兩年修不成,修三年。哪怕我用命去換,也要干成!”

1992年春,引水工程終于開工,57歲的黃大發帶領200多名鄉親,浩浩蕩蕩奔赴工地。有次炸山出現啞炮,黃大發準備前去查看,有人突然大喊“要炸了”。情急之下,他用隨身的背篼罩住自己,碎石塊剎時滿天飛。萬幸的是,碎石只擊破了背篼,擦破了他的手臂。

1993年,工程進行到異常險峻的擦耳巖,垂直300多米高,放炮非常危險。黃大發第一個站出來,帶幾名黨員上到山頂,把繩子拴在大樹上,再系到腰上,順著石壁慢慢往下探,尋找放炸藥的合適位置。

“共產黨員怕犧牲能行嗎?先烈們拿身體去堵槍眼,我們做事就要有這種精神。”黃大發說。

1994年,水渠的主渠貫通。清澈的渠水第一次流進草王壩,村里的孩子跟著水流跑,村民們捧著渠水大口地喝:“真甜啊,真甜……”從沒見過黃大發流淚的村民發現,老支書躲在一個角落里,哭了。

1995年,一條跨三重大山、10余個村民組,總長9400米的水渠全線貫通,草王壩徹底告別了“滴水貴如油”的歷史。村民以黃大發的名字命名這條渠,叫它“大發渠”。

觀看黃大發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五

虎年那時,這場規模浩大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氣勢洶洶地來臨,連地處大山深處的團結村也感受到了它的兇猛。

“這個疫情防控工作很重要,不要認為我們沒有事就不放在心上,疫情防控人人都有責任,不準打牌、不準辦酒。”時代楷模黃大發說。

自疫情發生以來,黃大發主動當起了村里疫情防控的義務宣傳員,成立了黨員志愿服務隊,勸導鄉親們按上級要求科學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黃大發告訴記者,他是一名共產黨員,全國道德模范,宣傳疫情防范知識,要傳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告訴群眾,要勤洗手、多通風、戴口罩,不要走家串戶,打掃好周圍環境衛生。

在黃大發的帶動下,團結村的退伍軍人、返鄉農民工也紛紛行動起來,成立了返鄉農民工志愿服務隊,在村支兩委的統一調度下,積極投入到團結村疫情防控工作中。

“疫情就是命令,我們發動百余名黨員、志愿服務者參與,每天戰斗到村到組,嚴格落實網格包保責任到組到戶到人,做到宣傳全覆蓋。”平正仡佬族鄉人大主席敖文紅說。

此外,團結村支兩委根據工作實際,研究制定了“重、宣、查、管、堵、巡、殺、導”八字措施,全面深入、周密細致地防控疫情。

平正鄉團結村黨總支書記王朝海介紹:“我們主要以八字措施為抓手,一是“重”高度重視,二是“宣”大力宣傳,三是“查”地毯式巡查,四是“管”監督管理,五是“堵”對出境的交通、進入的車輛進行攔堵和對人員的攔堵,六是“巡”24小時進行巡查,七是“殺”在我們村的每個密集場所進行消毒殺菌,第八是“導”引導群眾輿論。”

據了解,團結村成立了5個臨時黨支部、組建了3支志愿服務隊、出動了10臺宣傳車,動員黨員、村民組長、護林員、公益崗位就業人員、熱心人士等近200人,每天進村入戶向群眾不間斷地做好宣傳、勸導、排查和清掃公路,共發放、張貼宣傳資料6000多份,拉宣傳標語100多條,入戶包保宣傳排查724戶2997人。

觀看黃大發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六

連日來,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等中央媒體對黃大發同志先進事跡的系列報道,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他被譽為“當代愚公”。黃大發是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草王壩村原黨支書,從上世紀60年代起,帶領全村干部群眾,歷時36年,繞三重大山、過三道絕壁、穿三道險崖,靠著鋤頭、鋼釬、鐵錘和雙手,鑿出一條長9400米的“生命渠”,結束了千百年來滴水如油的歷史。當地建筑公司曾經重新評估過工程,認為質量過硬,尤其是沒有現代化設備和高級技術團隊的支持,簡直不可想象,堪稱工程“奇觀”。但就是這樣一位老支書、一個基層黨支部、一群山村里的村民,愣是與大山較勁、與貧困較勁,完成了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走出了一條脫貧攻堅的不屈之路,展現出了一個支部就是一盞燈、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黃大發憑借忠誠的信仰、憑借驚人的毅力、憑借開展群眾工作的出色能力,用一輩子摸索出了一套符合基層實際、靈活實用且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善于團結群眾。基層工作千頭萬緒,脫貧攻堅任重道遠。黃大發深知只有團結全村每一個人,才能解決村里的難題。他把群眾當親人,完全打成一片,用村民聽得懂的語言講話、信得過的方式辦事,做到說服不壓服、講理不武斷、換位思考不居高臨下。修渠放炮炸山時,落石砸壞了村民房頂,有人喊著拉他跳崖,他沒有發火,很快說服村民平靜情緒,并于當晚親自到農戶家誠懇地進行補償。工程途徑三個村、十余個村民組,遇到了許多阻力,他要求身邊干部“做事要大氣,不要氣大”,挨家挨戶宣講修渠的道理,根據各家不同的困惑,“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打開了心結。大家心里敞亮了,各類難題也就迎刃而解。黃大發45年的村干部生涯,每次都是全票當選,得到了全村人的高度擁護。

開好“院壩會”。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開好“院壩會”則是貫徹群眾路線、了解群眾訴求、解決群眾難題的有效途徑。黃大發常說,有事要開“院壩會”,沒有“院壩會”不能解決的問題。他從不搞一言堂,遇事召開群眾會,同坐一根板凳、共商一件事情,組織動員大家為全村發展出謀劃策。修渠缺資金,會上他一句“想吃白米飯,大家一起干”,說到了鄉親們心坎上,大家二話不說,立馬把自家的雞蛋、黃豆、蜂糖拿到集市去賣了換錢,當天晚上就湊齊了救命錢。看著一堆皺皺巴巴的鈔票,黃大發流著眼淚立下了軍令狀:“修不好我把名字倒過來寫,我拿黨籍作保證,拿命來換水!”

活到老學到老。1971年,第一次修渠因不懂技術而宣告失敗。面對鄉親們的絕望與埋怨,黃大發冷靜總結了癥結所在,“沒有文化就沒有方向,光靠蠻干注定修不成功。”1989年,54歲的黃大發主動申請到鄉鎮水利站跟班學習。幾乎是半文盲的他用了三年時間,從零起步、從頭開始,一個字一個字地臨摹,一張圖一張圖地學習,最后變成了水利專家。除了自己學,他還帶領大家學,并且號召集資修建學校,宣傳“娃娃有前途,必須要讀書”的道理。現在,許多村民講起水利建設頭頭是道,變成了“赤腳專家”。村里還走出了30多位大學生,偏僻閉塞的小山村變成了文化村。

黨員干部要帶好頭。黃大發認為,有困難黨員干部要先上。秉承這樣的信念,他始終把百姓裝在心中、把責任舉過頭頂,面對艱險打頭陣、遇到難題自己扛。看著離地300米的懸崖峭壁,村民們心驚肉跳不敢動工,“太危險了,給多少錢都不干”,請來的專業施工人員也停下了手腳。黃大發第一個站出來,腰里栓一條繩子就翻了過去,完成了測量工作。在老支書的感召下,小伙子們也紛紛把繩子系在腰上,開始了飛檐走壁的施工任務。采訪時,記者問他當初是否緊張,黃大發很淡然地笑著說:“如果我怕了,大家就怕了;我都不怕,大家有什么可怕的呢?”

堅持就是勝利。開弓沒有回頭箭,脫貧攻堅無退路。對于擺脫草王壩村貧困的命運,黃大發有著難以想象的決心和毅力。他三十六年一件事,帶領全村鑿出一條“生命渠”。他一輩子一個目標,讓鄉親們吃上白米飯、過上好日子。懷著這最初的承諾,24歲的黃大發義無反顧地走上了山崖。幾十年過去了,黃大發和草王壩人用雙手鑿出了奇跡。水通了,黃大發又帶領群眾開展“坡改梯”,稻田從240畝增至720畝。昔日的荒山禿嶺上,群眾正逐步改變傳統的種植結構,10萬株蜜桔、李子已經開始有收益,牛羊養殖大戶超過30戶。今年年底,全村將會勝利完成出列貧困村的歷史進程。那些修渠往事,記載著這位“年份英雄”的足跡,像陳年老酒那樣歷久彌香。

公私要分明。“干部干,群眾看”,黃大發堅信,只要干部不搞特殊化,不謀一分私利,就一定會得到百姓的擁護。他常把“公家的事怎么硬都行,自家的事怎么軟都成”掛在嘴邊。筑渠需要的水泥,他每次都親自運回來。有一天趕夜路遇到了暴雨,運水泥的車陷入泥潭,他擔心水泥被偷,硬是在水泥包上睡了一夜,像看護自家娃娃一樣看護著公家的水泥。家里的灶臺破了,老伴想要一碗水泥補補,被他堅決拒絕,“公家的水泥一碗也不能貪”。多年來,全村老百姓毫不猶豫地把修渠集資的錢交他手上,都說“放一百個心,黃老支書一毛錢也不會給自己花”。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黃大發同志以不忘初心的堅定信念、大公無私的高尚情操、愚公移山的豪情斗志、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用一生丈量了他和草王壩人的長征路。在脫貧攻堅全面小康的新長征路上,千千萬萬位黃大發,正在自覺運用這永不過時的“黃大發工作法”,一心為民、不畏艱險、志拔窮根、克難攻堅,以信仰打通小康路上的“發家渠”, 用行動爭做脫貧攻堅的先鋒軍,讓實干凝聚貧困群眾的信心決心,拿作風把牢集體奔小康的方向盤,把不忘初心的承諾鐫刻在遼闊的大地上,書寫出屬于這個時代的光榮與夢想。

觀看黃大發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七

“真正實干的好干部!”

《這位當代“愚公”,在懸崖峭壁上鑿出7千米水渠,現實比神話傳說更震撼!》,4月19日,來自中國日報網的雙語新聞,早早突破10萬+的閱讀量。網頁的下面,好評如潮,點贊無數。

“感動!看得我眼睛都濕潤了,跟他們比起來,我們每天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學習,還能叫苦嗎?”

“古有愚公移山,今有大發鑿渠。”

“感動中國就應該是這樣普通而偉大的平凡人。”

4月18日起,中國的主流媒體把目光都放到了貴州遵義,聚焦到老共產黨員黃大發同志身上,和他帶領村民歷時36年懸崖絕壁上鑿出的生命水渠上。

18日,新華社發布長篇通訊《為了鄉親,他在峭壁鑿出萬米“天渠”》;19日,人民日報以《一個人,一輩子,一道渠》為題對黃大發事跡進行報道;20日晚,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以《黃大發:一生只為一清渠》為題,作了長達4分50秒的新聞報道。

幾天來,國家級的報紙、網站、電視臺,都陸續對黃大發老支書的事跡進行各具特色的報道。

“大發渠”的新聞報道在播州區引起強烈反響。全區黨員干部和80多萬人民群眾,自發地掀起了向老支書學習、向老支書看齊的熱潮。

“黨員干部必須裝著人民,那才是人民的好干部,才能走到人民的心中,才能把事辦到人民的心坎上。”和平(鴨溪)經濟開發區的干部魯迅雷,在參加單位組織的集中學習后,由衷地感慨道:黃大發一生只為一道渠,幾十年,堅持不懈,精神可嘉,由衷敬仰,這就是一個基層黨員的信仰,寧靜致遠,沉默有聲。

“再學習,再宣傳,全區再次掀起‘大發渠’精神學習熱潮。”中央級的新聞報道還在持續,學習老支書精神的高潮火熱掀起,讓“大發渠”精神成為脫貧攻堅、全面小康的堅強精神動力,也正在播州區這片熱土落地生根。

觀看黃大發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八

“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一年四季包沙飯,過年才有米湯喝。”在貴州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團結村草王壩村民組,曾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真實反映了當地村民過去的生活狀況。

上世紀60年代初,面對山高坡陡、缺水致貧的情況,老支書黃大發先后兩次帶領村民,在令人望而生畏的懸崖峭壁上修鑿水渠,憑著堅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繞三重大山、過三道絕壁、穿三道險崖,歷經數十年鑿出一條主渠長7200米、支渠長2200米的水渠,讓團結村在1995年結束了“滴水貴如油”的歷史。

汩汩清水流到草王壩,不僅解決了數百戶群眾人畜飲水難,還滿足了稻田灌溉用水。有了水渠保障后,黃大發又帶領群眾開展“坡改梯”,讓昔日的荒山禿嶺變成了綠色天地,當地惡劣的自然環境發生重大轉變,農業生產得以改良,群眾生活明顯改善。

水渠修成后,村民們親切地稱該渠為“大發渠”。雖然大發渠已通水20余年,但是82歲高齡的黃大發一直沒有想過要放棄,他時常行走在大發渠上巡渠、護渠,慢慢地變成了一種習慣,就如同牽掛著自己的子女一般。

黃大發曾擔任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團結村黨支部書記,20世紀60年代起,他帶領200多名群眾,歷時30余年,靠著鋤頭、鋼釬、鐵錘和雙手,硬生生在絕壁上鑿出一條長9400米、地跨3個村的“生命渠”,結束了當地長期缺水的歷史,使草王壩每年糧食產量從原來的6萬斤增加到近百萬斤,被當地群眾親切譽為“大發渠”。他帶領群眾樹立主體意識,發揚自力更生精神,修村路、架電線、“坡改梯”、建學校,改變了當地貧窮落后的面貌,用實際行動踐行了新時期愚公移山精神。

近一段時間以來,黃大發的先進事跡宣傳報道后,在全社會引起熱烈反響。廣大干部群眾認為,黃大發同志的先進事跡,是貫徹落實關于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標、苦干實干,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號召的鮮明體現。他以不忘初心的堅定信念,不等不靠的責任擔當,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堅強樂觀的生活態度,踐行了共產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詮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展示了貧困地區基層干部帶領群眾克服困難、脫貧攻堅、同步小康的堅強意志。他不愧為基層黨員干部的優秀代表,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時代楷模。

貧困地區黨員干部紛紛表示,要緊密團結在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以不變的擔當精神,務實的工作作風,“擼起袖子加油干”,精準脫貧,志拔窮根,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貢獻,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勝利召開。

觀看黃大發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九

4月26日,大方縣民政局組織全局干部職工在大會議室集中觀看了時代楷模黃大發先進事跡的報道,通過此次學習,大家被老支書黃大發“全心為民,克已奉公,苦干實干”的奉獻精神深深感動和鼓舞。

據了解,黃大發在任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團結村老支書期間,為徹底改變村子極度缺水的狀況,帶領全村群眾對懸崖峭壁發起了挑戰。雖歷經失敗,但老支書毫不氣餒,通過學習科學技術,發揚自力更生精神,克服各種困難,終于在絕壁上鑿出一條長9400米、跨3個村的“大發渠”,徹底解決了當地缺水難題,增加了當地的糧食產量,改善了群眾的生活。

黃大發老支書為此所做的貢獻,是當代的愚公精神,是時代的楷模。開展此次學習活動,旨在鼓勵全局廣大干部職工學習大發精神,不怕困難,不怕艱辛,結合民政工作崗位,苦干實干,將“大發”精神的種子播種在全縣民政系統。

基層是個大熔爐,可以淘汰一部分意志薄弱的年輕人,也可以成就小部分優秀的基層干部。36年,黃大發同志毅然選擇了留下來鑿渠,帶領村民一步步實現著遙不可及的夢想。他將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無悔奉獻于草王壩村,沒有轟轟烈烈的光輝事跡,只有那不畏艱險、克難攻堅,以信仰打通小康路上的愚公精神。

36年,成就了黃大發的平凡和偉大,他被譽為“當代愚公”,就是對他最高的褒獎。黃大發同志36年如一日,不忘初心,專心鑿渠,難道他就不知道鑿渠的艱辛。黃大發選擇了鑿渠,就意味著選擇了艱險,簡單的兩個字,其中的寓意不是言語上的輕描談寫,更需要他在行動上去落實。

愚公精神,在黃大發同志身上得到了發揚光大。他選擇了釋放無悔青春,意味著他每天需要面對繁瑣單調的基層工作,甚至是生命的巨大考驗。惡劣的自然環境,物質上的匱乏,并不是精神上的空虛,他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帶領村民靠著鋤頭、鋼釬、鐵錘和雙手,鑿出一條長9400米的“生命渠”,結束了當地千百年來靠天吃水的歷史,這種精神就是不畏艱險、克難攻堅的愚公精神。

可以想象的是,在辛苦的鑿渠生活中,黃大發同志默默度過了36年寶貴時光,面對失敗,勇于跟班學習;面對危險,率先站出來;鑿渠不止,奮斗不止。他從一個20歲出頭的毛頭小伙,變為一個白發蒼蒼的老人,以愚公移山的豪情斗志,用一生丈量了他和草王壩人的長征路。

雄鷹痛苦再生,獲得了30年搏擊長空的新的利器。當人們仰望長天,贊美雄鷹的時候,大概沒有想到它的這番苦難。36年的鑿渠生活,在黃大發同志的身上始終釋放著不畏艱險、克難攻堅,以信仰打通小康路上的愚公精神,正是這種精神引領著草王壩村人奮勇前進,與大山較勁、與貧困較勁,完成了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走出了一條脫貧攻堅的不屈之路。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在线观看黄 | 久久久久久9 | 日韩在线一区二区 | 永久毛片 | 亚洲黄视频 | 狠狠爱欧美 | 右手影院亚洲欧美 | 31xx视频免费观看 | 一级毛片日韩a欧美 |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 美日韩一级大片 | 麻豆爱爱视频 | 色老板网站 | 欧美成人第一页 | 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 | 日韩av网址在线观看 | 一级毛片www | 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国模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 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乱淫avfreehd | 成人一级影片 | 中文字幕一二三四 | 欧美综合精品 | 日本理伦片 | 久久久久久久91 | 中文字幕精品国产 | 天天爱天天干天天操 | 久草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首页 | 91麻豆精品国产91久久久更新资源速度超快 | 五月综合久久 | 欧美国产日韩视频 | 第一页av | 伊人久久婷婷色综合98网 | 懂色av噜噜一区二区三区av88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免费观看 | 在线播放色 | 揉我胸啊嗯~出水了国产精品 | 日日摸日日碰夜夜爽亚洲精品蜜乳 | 国产一级特黄aaa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