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考2023年高考作文】全國名校模擬高考作文題立意專家解析51
原標題:【備考2023年高考作文】全國名校模擬高考作文題立意專家解析51
【備考2023年高考作文】全國名校模擬高考作文題立意專家解析51
1、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清代學者阮元評價黃易(清代篆刻家、西冷八家之一)時說:“嘗謂刻印之法當以漢人為宗,萃金石刻之精華以佐其結構,不求生動而自然生動矣,又謂小心落墨、大膽奏刀二語,可為刻印三味……”小心落墨是指在寫引稿(刻章前用細毛筆在石章上書寫所刻文學的底稿)時要精心設計,小心落筆,力求字形和章法布局的完美;大膽奏刀是指在開始落刀篆刻時大膽沉穩,不拖泥帶水、謹小慎微,在干凈利落的刀法中完成篆刻藝術的創作過程。小心落墨體現了周密規劃,大膽奏刀體現了果斷執行,兩者兼顧,方可成事。
以上材料對我們頗具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題解析】:
這是一道任務驅動型作文題。
材料中的核心句“小心落墨,大膽奏刀”既為刻印的精義,同樣也可為我們做事或學習提供一種通往成功的模式。在生活中,“小心落墨”可以指做事前仔細而審慎的做好規劃,不草率,不盲動,不打無準備之仗;“大膽奏刀”可以指在作好詳細而周密的計劃 后勇敢無畏的執行計劃,不顧慮重重,不瞻前顧后。圍繞此句可作類似“謀定而后動”的立意。
謀定是行動的前提,是成功的第一步,它的重點在于仔細而周密;行動是謀定的落實,是成功的第二步,它的重點在于勇敢不猶豫。凡成事,二者缺一不可。在立意中,只要能圍繞諸如“計劃”“行動”等類似關鍵詞來寫自己對生活或學習的思考,并談及二者的關系,即為扣題作文。若只偏重一方面寫,視為偏題。
由此我們可以思考,謀定對行動的意義,謀定對行動的指引和促進作用,謀定可以來自社會實踐、切身行動,是指引我們前行 的明燈;也可以寫行動對謀定的重要作用,談謀定和行動的關系;還可以反向立意,談脫離行動的謀定對個人成長的危害,強 調從行動中匯聚思想,用思想指導實踐……無論從哪一個角度入手行文,只要能寫出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從而指導自己健康成 長,助力國家發展即可。
參考立意
1.謀定而后動,行穩而致遠。
2.思深方益遠,謀定而后行。
3.謀后而定,行且堅毅。
4.謀定而后動,篤行以致遠。
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民間流傳著諸多象棋諺語,譬如,有時人們說“象棋似布陣,點子如點兵”,有時人們又會說“棋是木頭塊,輸了再重擺”。
以上材料對我們頗具啟示意義,請寫一篇文章,表達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題解析】:
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題。
材料借象棋諺語,講述了其中蘊含的人生智慧與處世哲學。第一句諺語“象棋似布陣,點子如點兵”中,充分說明了下棋就是一場斗智,博弈之道,拼的是智慧,比的是謀略,斗的是心計。所以,人生如棋,每一步都應像在戰場上點兵一樣深思熟慮,三 思而后行。而第二句諺語“棋是木頭塊,輸了再重擺”則說明下棋只是一場游戲,我們不能過于畏畏縮縮,而是要大膽行動。甚 至,若是有不如意處境,也要懷有“大不了重頭再來”的心態,勇敢嘗試。由此可知,材料討論的其實是關于是否要“三思而后行”的哲理問題。對此,材料中并沒有對其中某一方進行褒貶評判,可見三思后行和敢于下手都是我們應該考慮的問題。
寫作時,需要先挖掘出兩則諺語中蘊含的人生道理,指出前者強調細微謹慎,是一種站立在仔細辨別、周密思考后的理性的成 熟。這種成熟使人在思考中獲益匪淺,在深思熟慮中避免了因盲目產生的損失。而后者則強調我們在行動時,要注意不要過分 糾結,想好了就去做,千萬不要在做的過程中還在猶豫糾結。從而得出結論:在行動之前,我們應該深思熟慮,布好陣點好 兵,做好充足的準備,不打無準備之仗;而在行動時,則不糾結、不纏夾,勇敢地行動,即使出現失誤,還可以重來。
參考立意
1.慎思己身,果斷抉擇。
2.行前深思,行中果斷。
3.至無思之境,行深思之事。
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吃一塹,長一智”,一般都認為通過反思自己和借鑒他人,人們能汲取過往教訓,變得聰明起來。荀子說“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唐太宗說“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這些說法都指明了“長一智”的方法。不過,由于種種原因,人們往往不容易“長一智”,杜牧就曾在《阿房宮賦》中感嘆“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以上材料對我們頗具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題解析】:
材料共分為兩層,第一句是第一層,“‘吃一塹,長一智’,一般都認為通過反思自己和借鑒他人,人們能汲取過往教訓,變得聰明起來”是總括材料,由“吃一塹,長一智”這一俗語引出“反思自己和借鑒他人”這一中心。第二層先列舉荀子和唐太宗的名言,從正面強調“反思自己和借鑒他人”對“長一智”的意義;再舉秦人的例子從反面突出不能“反思自己和借鑒他人”的危害。根據以上分析可知“吃一塹,長一智”只是寫作的由頭,“反思自己和借鑒他人”才是這次作文的寫作中心和寫作重點。考生應圍繞“反思自己和借鑒他人”這一中心而進行寫作,才能算審題得當,即使寫“吃一塹長一智”也不能脫離“反思自己與借鑒他人”這一中心。如果只寫遭受挫折后使自己變得聰明而不突出“反思自己與借鑒他人”,則審題有失偏頗,不符合題意。
4、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有人說,一個人的行走范圍,就是他的世界;也有人說,一個人經歷的范圍,就是他的人生;還有人說,一個人計較的范圍,就是他的胸懷。
正值芳華的你,讀了以上材料有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立足當下,展望未來,據此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題解析】:
(1)材料解讀:寫作時首先要吃透材料,把握材料內涵。材料中列出了三種觀點,這三種觀點實際上都是對人生的思考。第一種觀點講行走與世界的關系,一個人行走得越遠,他的世界就越大;行走得越近,他的世界就越小。要注意不能狹義地理解“行走”和“世界”的含義,這里的“行走”和“世界”都是廣義的。第二種觀點講人生與經歷的關系,一個人的經歷豐富與否,決定了他人生的豐盈與單薄。第三種觀點講人生與胸懷的關系,一個人計較越多,他的胸懷越狹窄;計較越少,他的胸懷就越寬廣。綜合以上三點,關鍵就是思考打造怎樣的人生,考生可以在三種觀點中作出自己的選擇,可以表示認同也可以表示否定,只要觀點鮮明、言之成理即可。
(2)導語解讀:“正值芳華的你”限定了寫作者的身份;“讀了以上材料有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表明考生展開聯想和思考要從“以上材料”出發;“立足當下,展望未來”提示考生要把當下與未來發展相結合。作為當代青年,考生應將自身的人生追求與國家的發展、民族的復興緊密聯系在一起。
(3)主要立意方向:
①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與時代同行;
②豐富經歷閱歷,打造厚實人生,與祖國發展同頻共振;
③擁有寬廣的胸懷,造就成功的人生,為實現中國夢貢獻力量。
5、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節氣中的“驚蟄”指的是“隆隆雷聲,驚醒了蟄伏冬眠的動物。”其實,真正喚醒它們的,不是有聲的驚雷,而是無聲的溫度。有時候,溫暖,比雷霆更有力量。
對上述文字所表現的觀點,你怎么看?請結合材料,自選角度,確定立意,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詩歌外,文體不限。
【文題解析】:
這是一道引語式的材料作文題。
材料由糾正常人對“驚蟄”這一節氣的錯誤看法,引出了“溫暖有時候比雷霆更有力量”的核心觀點。從材料中不難看出,“溫暖”與“雷霆”的對比中包含的就是以柔克剛的智慧和思想。關于“溫柔”,可以聯想到溫柔的話語、溫和的態度,這些看似溫柔的東西,有時候比對簿公堂、劍拔弩張更具有殺傷力,這也就是平時我們所說的綿里藏針。溫柔也可以理解成默默的關懷等,春風化雨般的關懷,其影響或效果,有時候或許也比一次轟轟烈烈的活動更能溫暖人心。因此說,不要小看那些看似柔弱或微小的東西,這些東西如果具有耐力,具有鍥而不舍的精神,力量是巨大的,可怕的。所以,從這里也可看出,并不是只要是溫柔就可以戰勝雷霆之力,而是雖柔但韌。
寫作時,可以由材料中關于“驚蟄”的例子,或自然界當中螞蟻戰勝蟑螂等的事例引出“以柔克剛”這一觀點;然后列舉自然或生活當中以柔克剛的例子,比如蘇軾,當他被貶之時,他就處于弱勢,但是,他用他特有的溫柔的方式進行反抗,他游山樂水,他遍嘗美食,他吟詩作賦,在文赤壁他打了一場大勝仗,這是他的政敵始料未及的事情,這也是以柔克剛的經典事例。接下來分析為什么看似溫柔的事物反倒有強大的力量,甚至連雷霆萬鈞之勢也比不上它呢?一是雖緩慢但能堅持,二是雖微小但能積累;最后再次照應開篇,重申觀點。
參考立意:
1.溫暖勝過雷霆。
2.柔弱之姿也可對抗強大。
3.剛柔相濟是智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