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考2023年高考作文】全國名校模擬高考作文題立意專家解析52
原標題:【備考2023年高考作文】全國名校模擬高考作文題立意專家解析52
【備考2023年高考作文】全國名校模擬高考作文題立意專家解析52
1、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作家汪曾祺在《談一談創作》里說:“作家與其作品中的人物有三種態度:一種是仰視的,另一種是俯視的,還有一種是平等的。而我認為作家與人物要采取平等態度。你不要有意去歌頌他,也不要有意去批判他,你只有理解他,才可能把人物寫得親切。”
以上材料對我們頗具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題解析】:
這是一則材料作文題。
材料是汪曾祺的創作觀,由三句話構成。第一句為是綜述作家對作品中人物的三種態度:仰視、俯視、平等看待(平視)。第二句和第三句話是汪曾祺自己的創作觀,要平等看待(平視),不要用仰視與俯視的眼光來看待。只有理解他,才能把筆下的人物寫活,才能創作出優秀的作品。
汪曾祺所言是一種創作態度,又何嘗不是一種為人處世的生活態度。平等是千百年來人類社會孜孜以求的一個崇高的社會目標。《現代漢語詞典》對平等的解釋:人們在社會、政治、經濟、法律等方面享有相等的待遇,泛指地位相等,如平等互利、男女平等。而在英語語境中,“平等”一詞一般被解釋為相等、同等。可見,平等的基本含義是社會主體能夠獲得同等的待遇。平等是一種最好的視覺方式,是一種拋卻雜念而顯現出的真誠、純潔的人生態度。能認同自己與作品中的人物(也可看成是他人、社會、自然)的平等,不因身份地位差異而拜高踩低,是一種修養的體現,更是一種自信力的考驗,是以平等姿態交流、以平常心去品評人的格調與心性。真正的平等應該是相互的,是精神共同在場的雙向流動。它表現為人與人,人與世界間的相互敞開、接納、承認和包容。它超越了給予與被給予,支配和被支配的狹隘,它拒絕疏離、控制和虛偽,呼喚理解、溝通與真誠。平等一些,人與人之間就和諧一些。平等能使我們“不畏浮云遮望眼”,客觀公正地認識他人與其他事物,歷史和現實反復告訴我們,以偏概全、是非不分,盲目自大、盲目自卑,往往都源于不能平等相待。平等是不帶色彩的客觀,是超越功利的公正,是一種拋卻雜念的單純。唯有平等相待,我們才能科學比較,才能高瞻遠矚,觀察入微,才能把市俗偏見拒之門外,把真情實況盡收眼底。作家楊絳也曾對“平視”二字有過一段趣談,她說:“無論人生上到哪一層臺階,階下有人在仰望你,階上亦有人在俯視你。你抬頭自卑,低頭自得,唯有平視,才能看見真正的自己。”對自己如此,對他人亦如此。
從“感悟與思考”可知,文體主要是議論文。考生可以運用層進式結構,在文中回答平等“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的問題。也可以運用并列式結構,就其中一個點來談,或者結合當前的國際國內形勢,談國與國之間應該如何在平等的基礎上交流和溝通,達到雙贏的結局。“平等”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重要內容,無論選擇哪一種方式來闡述自己的觀點,考生都有話可說,但切忌大而空,可以選擇一個方面作為切入點,則更具說服力和感染力。
【參考立意】
(1)以平等之姿,造大同世界。
(2)萬物生而平等。
(3)平等是交流溝通的前提。
(4)唯有平視,方能看得清,看得真,看得遠。
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人們常說:堅持到底就是勝利。
也有人說:放棄錯的選擇,才是最大的成功。
人生的道路上,你會遇到無數次選擇,是堅持,還是放棄?
對此,你有怎樣的思考和感悟?寫一篇文章,談談自己的看法。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題解析】:
這是一道引語式材料作文題。
關于堅持與放棄,材料給出了看似矛盾的選擇,第一句是常規看法,第二句則提示我們如果是錯誤的選擇就不能再堅持。
堅持是一種恒心,一種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氣概。很多時候我們是需要這種堅持的毅力才能夠抵達成功的彼岸的;但是,不是所有的堅持都能有所收獲,正如不是所有的陽光都溫暖宜人。堅持錯誤,就會拒絕真理;過于自負,就會失掉自我。這里考生需要思考,什么是我們應該堅持的,什么時候我們應該堅持。
而放棄是一種靈性的覺醒,是一種慧根的顯現。放得下,才能走得遠;有所放棄,才能有所追求。什么也不愿放棄的人,反而會失去最珍貴的東西。黃葉放棄樹干,是為了期待春天的蔥蘢。放棄是一種聰明的選擇,是人生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堅持與放棄”是一組對立性二維概念,表現的是做人做事的態度。兩者呈辯證關系,有所堅持,必有所犧牲;有所追求,必有所舍棄。堅持是一種精神,于常人難以堅持中生輝;放棄是一種智慧,于他人之不敢為中迸發。如何選擇,是一門藝術。
比如寫“堅持與放棄都是智慧”:可以寫堅持者能夠看到自己的選擇是否正確,這是眼光,更是智慧。而放棄錯誤是人的最高尚行為,要懂得放棄局部或某個小利益,會得到整體或更大的利益,有放棄,才會有收獲。最后合二為一,闡明堅持與放棄是人生的智慧,需要青年用心體會,提高選擇的正確率。
【參考立意】
(1)正確的堅持才能成功。
(2)能夠放棄是人生的大智慧。
(3)堅持該堅持的,放棄該放棄的。
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中國最好的零售店”——河南許昌“胖東來”超市,其成功的秘訣之一就是給管理者和員工發高工資,激發了他們的積極性。胖東來的成功,也印證了偉大企業家杰克·韋爾奇的理論——“工資越高的時候,企業經營成本越低”。
世上萬事萬物往往存在著相反相成的現象,有些看似違背常理,卻收獲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這“高”與“低”的對立轉換不僅出現在企業經營中,也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請結合以上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題解析】:
這是一道任務驅動型作文題。
材料只是個引子,本材料主要是希望通過企業經營中存在的“工資越高,企業經營成本反而越低”現象,引導學生思考這高低變化背后的辯證法。這“高”與“低”,不只是指企業經營成本和收益之高低,還可引中到人生中高潮和低容,高調與低調,高尚與低俗。高端與低端,高明與愚下等等。世間萬物往往相反相成,高低會呈現相反的變化,而這變化的主宰是人心,或為人的態度等。高中寓低,低中含高,生活的辯證法如此,要關注起決定作用的人心,或為人的態度等。
由此,我們可以思考,人生的高處和低處,只是個體生命的相對位置,身在低谷,亦可能是精神之高處;而身在高處,或許正是滑向深淵的前兆。高處意味著順風而行,抵至名利雙收的成功巔峰;低處則是生命中遭受打壓、低頭蟄伏的失意階段。然而,生命的高度并非取決于用旁人的眼光測量的一時處境的高下,得意與失意皆是教會我們如何應對不同的人生境況的必修課,因此二者并不矛盾,還可能相互轉換。
身處人生的低谷,生命的失意與逆境更能激發我們對精神高處的追求和向往。作為天地間渺小的個體,人終究是有限度的,當在浩浩蕩蕩的時代激流中掙扎翻滾,以至于淹沒沉淪時,我們更能在泥濘和絕境中激發與逆境搏斗的精神意志。
身處人生的顛峰,往往更需引起我們對一著不慎、滑向深淵的警惕。高峰與低谷或許只有一步之遙,數不盡的鮮花、榮譽和掌聲,未嘗不是自此止步不前、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以致最終放棄對自我底線的要求,而跌入泥潭的先兆。
如何在其中泰然處之,不因外在境遇磨滅的心中的熱忱和毅力,才是我們終其一生都要努力修習的功課。無論在高處與低處,我們都要居高不自傲,處低不自怨,找到最美的生命姿態。
參考立意:
1.低處的高貴。
2.踏在低處,走向高處。
3.高低處見人生。
4.在低谷守候心靈的高地。
4、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有人說,名牌的衣服與不名牌的衣服在基本功能上不外乎有保暖和遮羞兩個,滿足這兩個功能,100元一身拿下,但是,偏說這是牌子貨,這一身要2萬元。這多出的19900元哪兒來的?沒用的東西,什么是沒用的東西?牌子。故曰沒用的東西最貴,有用的東西都便宜。
你對這則材料有怎樣的思考和感悟?請結合自身體驗,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題解析】:
考生需要理解“沒用的東西最貴,有用的東西都便宜”這句話的含義。
就名牌衣服而言,的確,它的保暖和遮羞的功能與普通衣服沒有太大差別,為何就能比普通衣服多出19900元?多出的價值在哪里?在“美”“時尚”等功能,在設計者的創意、匠心,在人類的思想。對于一個品牌來說,增值的那19900元,全是被無用的東西給掙走的,比如故事、文化、傳承、時光等。這些東西確實“無用”,因為它們的實用價值不大,但我們能離得開這些“無用”的東西嗎?顯然不能。
服裝如此,一個人是不是也是如此?那些看似“無用”的事,日后可能會成為你增值的資本。比如“讀書”,看似“無用”,但它會拓寬你的眼界,增長你的才干,看似無用,卻能為你增值。文學、藝術這類東西恐怕都屬于“無用”的東西,但我們人類如果少了這些,該多么無趣,你能說它們沒有價值?
但從另一個角度說,這句話確實有道理,比如鉆石、黃金,有用嗎?又不能拿來充饑,還炒的那么貴,只是為了滿足某些人的虛榮心;農民種出來的米、蔬菜比奢侈品便宜無數倍,但這些東西對我們的生命來說都是最有用的東西。同樣的道理,陽光、空氣、水是我們生存不能或缺的,但它們都不用花錢買。
由此可知,考生可以從自己的角度理解“沒用的東西最貴,有用的東西都便宜”這句話,談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可以肯定,可以否定,也可以綜合起來辯證思考。如可以寫“有用”“無用”的價值是從“實用”“功利”角度而言的,是我們人類硬加給這些東西的“價值標準”;或者談“有用”“無用”在某些時候是可以互相轉化的,眼前看似“無用”,沒有價值,但將來可能會變得“有用”,有大價值;還可以談“用”不能僅僅用“價值”衡量等。
參考立意:
(1)有用無用,價值不是唯一的尺度。
(2)無用之用最無價。
(3)不要讓眼前的茍且遮蔽了詩意的目光。
5、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禮記》“大學之道”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其中自“知止”始,至“能得”終,頗堪玩味;《道德經》也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無為而無不為”而《孟子·離婁下》中則說∶“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這些經典,即便今天,對個人、對世界依然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請以思辨的態度,就此材料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題解析】:
抓住材料關鍵語句,理清材料的邏輯關系,材料分三部分∶先介紹了《大學·禮記》中“知止”的五個程序及功效,然后是《道德經》對“知足、知止”與“無為、無不為”的判斷,最后是《孟子》中對“不為”與“有為”的判斷。核心都是“知止”,所以作文立意應該圍繞“知止”展開,不宜隨意擴展。
作文提出要聯系現實,要辯證分析,要闡述對“個人”及“世界”的指導意義,即對作文立意方向做了限定——分個人、世界兩個層面分析文段的現實指導意義,所以除了必須寫到個人層面的“有所為、有所不為”的修身發展層面(知道什么該止,何時止,如何止等),還要放眼國際視野,思考國家發展、世界和平,可以提升到“大同天下、和諧共生”的人類格局層面,立意要高遠。另外作文應強化思考的深入性,表達的邏輯性和思辨性。
作文要注意材料典型任務限制,結合語文核心素養,注意思維的發展與提升、文化的傳承與理解,落實到立德樹人,提倡社會責任、國際理解、人文情懷上。
【參考立意】
1.千里之行,始于“知止”
2.知“不為”,才能“有所為”
3.“知止”與“守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