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國古代名人故事事跡材料300字 中國古代著名人物故事大全
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中國古代名人故事事跡材料300字 中國古代著名人物故事篇一
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涅陽縣(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后人尊稱為醫圣。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
在方劑學方面,《傷寒雜病論》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這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法則的醫學專著,是中國醫學影響的著作之一,是后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廣泛受到醫學生和臨床大夫的重視。
張仲景為人謙虛謹慎,提倡終身堅持學習。他在序文中說:“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學則亞之,多聞博識,知之次也。余宿尚方術,請事斯語。”張仲景引用孔子語錄,在于說明自己不是天才,只能靠刻苦努力學習來獲得知識。他特別表明自己從青少年時期就熱愛醫學,請允許他扎扎實實地按照孔子的話去做,因為醫學沒有止境,必須終身堅持學習,活到老,學到老。
張仲景還為后人樹立了淳樸無華、勤懇踏實的學風。《傷寒雜病論》著述風格樸實簡練,毫無浮辭空論,對后世中醫著作影響甚大。他診病和學習時遇到一絲一毫的疑問,即“考校以求驗”,絕不放過,一定要弄清楚是怎么回事。
張仲景的醫學理論對中國古代醫學的發展和老百姓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張仲景醫學理論對現代醫學研究有重大貢獻。而且對東南亞各國的影響也很大。后人研究他的醫理,敬仰他的醫術和醫德,稱他為“醫圣”。在河南省南陽市還為他修建了“醫圣祠”。解放后,翻修了“醫圣祠”,并修建了“張仲景紀念館”,以紀念這位奠定中國中醫治療學基礎的醫學家。
中國古代名人故事事跡材料300字 中國古代著名人物故事篇二
扁鵲
我國醫學源遠流長,歷曾涌現出許多名醫。扁鵲便是其中的一位。扁鵲年輕時跟隨師傅學醫,非常用功。他學成后醫術高超,到各地治病救人,被人們稱為“神醫”。
有一次,扁鵲到齊國見到齊桓侯,通過觀察,扁鵲知道齊桓侯生病了,就對他說:“您生病了,如今病在皮膚里,如果耽誤了,病情將會加重。”
齊桓侯不相信扁鵲的話,說:“我沒病。你們醫生貪功好利,總想靠醫治沒病的人來顯示自己的醫術。”
過了五天,扁鵲又見到齊桓侯,他真誠地說:“您的病已到了血脈,不治療會加重。”齊桓侯不高興地說:“我沒病。”又過了五天,扁鵲對齊桓侯說:“您的病已經深入到腸胃了,再不治療后果會很嚴重。”齊桓侯仍覺得扁鵲在騙他,沒有理會。
五天后,扁鵲再見到齊桓侯,他轉身就跑開了。齊桓侯感到很疑惑,就派身邊的人去問扁鵲。
扁鵲說:“以前齊桓侯的病我能治好。可現在病已經到了骨髓,我治不好,只能趕緊跑開了。”
不久,齊桓侯果然生病了。他的病情越來越重,沒一個醫生能治好。臨終前,他后悔地說:“要是聽扁鵲的話該多好啊!”
扁鵲還根據自己的經驗,總結出診斷疾病的四種方法:望氣色、聞氣味、問病情、把脈,為祖國醫學作出了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