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讀后感600字初中 三國演義讀后感600字左右高中模板
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三國演義》讀后感600字初中 三國演義讀后感600字左右高中篇一
《三國演義》講了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群雄割據,漢朝逐漸衰弱了。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發誓“匡扶漢室,統一天下”。董卓又占了京城,橫行霸道,一些諸侯聚集在一齊,結成同盟,討伐董卓。董卓死后,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統一了北方。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做了他的軍師,與吳國聯盟,把曹操在赤壁打得大敗而逃。魏、蜀、吳三國鼎立,打了幾十年的戰爭。最終,魏國大臣司馬昭奪權,滅了蜀國。他的兒子司馬炎廢除魏國皇帝,成立晉國,滅了吳國,天下最終統一。
我很喜歡《三國演義》中的一句名言:“強中自有強中手,用詐還逢識詐人。”這句話的意思是:強手之中,還會遇見更強的對手,善于使用計謀的人也會遇見能識破計謀的人。當我們認為自我哪里出色,不要驕傲自滿。
我很喜歡諸葛亮這個人,他神機妙算,曉天文,通地理。他草船借箭,在赤壁之戰中巧用東風,和周瑜用火攻把曹操打得大敗而逃。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一心為蜀國。
《三國演義》里的故事十分精彩,家喻戶曉,是一本值得去看的書。
《三國演義》讀后感600字初中 三國演義讀后感600字左右高中篇二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從周朝以來對于天下的定義。而《三國演義》一書所呈現的便是東漢末年分三國的史詩。讀罷后,我陷于遐想之中。
東漢末年,賣草鞋為生的貴族劉備,與殺人而逃的關公和殺豬賣酒的張飛“桃園三結義”,共創大業。三分天下時,因為劉備文有臥龍、鳳雛等經天緯地之賢臣;武有關公、張飛、趙云、馬超、黃忠等虎將。所以,劉備也有一席之地。
曹操雖然兵少糧少,可是他卻討董卓、伐袁術、殺呂布、降張繡、滅袁紹、攻劉表……可見,曹操十分聰明,正如他《短歌行》所寫的“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之豪情壯志。劉備他雖然兵也少,但他仁義寬厚、愛民如子、禮賢下士、知人信人……所以有陶謙三讓徐州、臨難時攜民渡江、風雪中三顧茅廬、白帝城托孤……因此,有民心的劉備成就了偉業。
當我看到東吳和曹操打“赤壁之戰”,諸葛亮“草船借箭”,一下子收了十萬有余的箭時,我覺得諸葛亮十分聰明,而周瑜是多么驚訝,又多么想殺了諸葛亮呀!他以為諸葛亮日后會成為江東大患。當看見“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時,馬上在腦海中想到:江東的將士們對周瑜如此忠心耿耿,“赤壁之戰”的勝利也是理所當然的了。
三國中,我最喜歡的還是關公了,他溫酒斬華雄、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刮骨療毒、單刀赴會……可惜關公敗走麥城,被東吳殺之,一世英明畫上了一個句號,可惜、可嘆、可恨。
在三國的最后時候,三分歸一統,司馬炎成了這個世界的主人。
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夢,后人憑吊空牢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