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話傳統演講稿
演講稿是進行演講的依據,是對演講內容和形式的規范和提示,它體現著演講的目的和手段。那么我們寫演講稿要注意的內容有什么呢?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演講稿吧,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端午話傳統演講稿篇一
端午節大家都很熟悉。你應該稍微了解一下端午節的習俗和起源。不過一個地方端午節的習俗很多,今天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
端午節是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為端陽節、午日節、五一節、初五節、艾節、端午節、重午日、午日、夏日。原本是消災消災的夏季節日。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成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草、艾葉、熏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后,端午節被命名為“詩人節”來紀念屈原。至于掛菖蒲艾葉,熏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是辟邪。“中國端午節”是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詩詞歌賦等大量文學作品從古代流傳下來。
這種說法源于南朝梁朝的吳郡《續齊揩記》和南朝的宗舉《荊楚歲時記》。據說,屈原投河汨羅江后,當地人立即去劃船打撈,一路前往洞庭湖,但屈原的尸體一直沒有見到。當時正好是下雨天,湖上的船只聚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搶救賢臣屈博士時,又冒雨外出,沖進了茫茫洞庭湖。為了悼念,人們在河上劃船,然后逐漸發展成龍舟比賽。人們怕河里的魚吃了他的尸體,就回家拿來湯圓丟到河里,免得魚蝦糟蹋屈原的身體,這后來成了吃粽子的習俗。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好像和紀念屈原有關,唐代有《端午》首文秀的詩
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萬水千山粽是情,糖餡肉餡啥都行。糯米沾著紅棗香,粽葉包著朋友情。”不管怎么說,聽完我的介紹后,是不是又知道了很多端午節的知識呢?
端午話傳統演講稿篇二
親愛的老師們,親愛的學生們:
今天國旗下演講的主題是紀念屈原,慶祝端午節。
眾所周知,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那端午節是怎么來的呢?端午節也叫端午。“端午”的意思和“吳楚”的意思一樣。叫‘端午’就像叫‘吳楚’。《端午》中“五”字與“午”相通。按照地支的順序,五月是“正午”的月份。還有,因為中午是‘陳陽’,端午也叫‘端陽’。5月5日,月,日都是五天,所以我們稱五天,也稱中午。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夏季節、玉蘭節、女兒節、中秋節、圖拉節、詩人節等。
端午節有這么多別稱,間接說明了端午節習俗起源的分歧。事實完全一樣。關于端午節的起源,至少有四五種說法,如:紀念屈原;吳越的民族圖騰祭祀理論;從夏至節三代開始;月不順,日不順,等等。迄今為止,關于端午節的起源,最有影響的觀點是紀念屈原的學說。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人把賽龍舟和賽龍舟作為端午節的主要習俗。據傳說,起源于古代楚國的人不愿意放棄他們的圣人屈原
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為了傳承屈原的愛國傳統,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謝謝大家。
端午話傳統演講稿篇三
“五月五日是端陽,門前香火滿滿。吃粽子,撒糖。龍舟下水了。”這是一首在南方流傳的兒歌。說到端午,我立馬想到了小時候學做粽子。
那時候我八歲,很會玩皮膚。五節期間,看到奶奶聚精會神包餃子,手癢癢的,盯著餃子。奶奶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說:“要不要做粽子?不夠,你媽不行,”笑著說。
我不相信。我抓工具,肉,糯米。開始包人生的“第一個粽子”。我先拿了三片整齊的粽子葉,然后把它們包在一個漏斗里,然后把米放在漏斗里,把肉放一半再放米,然后開始包粽子。
包裝不好,很焦慮!經過奶奶指導,終于包下來了。最后我用紅線抽出幾圈綁好,就這樣我人生中的第一個粽子誕生了。奶奶驚訝地看著我手里的粽子,又看了看我。她笑著說:“飯飯還收拾得好好的,不過以后遇到困難不要著急,耐心點!”然后奶奶把包好的粽子放進高壓鍋里。我終于等到粽子煮好了,迫不及待的咬了一口才涼下來。
哇!味道好極了。現在覺得嘉興的粽子還不如我的包。
考慮到今年的端午節快到了,我不禁想起了四川地震中幸存的孩子們。我想我會讓奶奶多打包一些寄給他們。讓他們過個快樂的端午節!
端午話傳統演講稿篇四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早上好!
首先,我來給大家唱首歌謠:“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賽龍舟,喜洋洋。”今天正是 農歷五月初五,又到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端午節。所以,我在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 端午隨想。
關于端午節起源的傳說有很多,其中以紀念屈原說流傳最為廣泛。相傳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時候,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并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吃他的身體。就這樣,端午節這天人們通過包粽子、賽龍舟等形式來紀念一顆不朽的靈魂--屈原,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孟子曰:“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義者也。”由于屈原正是這樣的人,所以歷經兩千多年他依然熠熠生輝,光芒四射,讓一代又一代人崇敬、傳頌。他熱愛祖國,疾惡如仇、追求真理,用死展示了忠貞愛國的高尚情操。他成了中華民族愛國憂民的千古榜樣。他用血和淚凝成的壯麗詩篇《離騷》中寫道:“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句句堪為千古絕唱,字里行間,體現民族精神;千秋萬代,激勵中華兒女。
南宋仁人志士所處的時代與屈原時代相似,他們都深受屈原愛國思想的熏陶。杰出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為表自己為國盡忠的志向,寫下《端午即事》: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見,新知萬里外。丹心照夙昔,鬢發日已改。 我欲從靈均,三湘隔遼海。文天祥歷經人生罕見的苦難,最終慷慨就義。他這種愛國精神就是對屈原愛國主義光榮傳統的直接繼承。
和屈原不同,我們身處的時代是盛世的中國。國家富強,民眾和諧。在這一個富足自信的新時代,我們更應該學習他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質。
最后送一句屈原的話給所有的同學“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希望我們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彼此勉勵,做一個奮發圖強,能為祖國建設作出貢獻的人。
“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端午節有著如此豐厚的文化內涵,讓我們懷著對偉大愛國之士的敬愛之心來傳承它吧!感謝大家的耐心傾聽。請接受我對大家的節日祝福:端午節快樂!謝謝!
端午話傳統演講稿篇五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早上好!
(鞠躬)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賽龍舟,喜洋洋。”節日是生活給予人們的饋贈,因為在翹首等待的過程中充滿了驚喜,所有的準備也都是甜蜜的。端午節的前幾天,是最有氣氛的。勤勞的人們格外忙碌和歡快,空氣里到處彌漫著粽葉的清香,這就是幸福的生活吧。
端午節始于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xx多年歷史。每當到了這段時期,青年橈手們都意氣風發,在朝陽的光線下熠熠生輝。鼓聲響起, 他們動作整齊劃一,堅實的肌肉隨著動作一起一伏,額上布滿汗珠兀自反射著太陽的光輝,龍舟便如一支離弦的箭,在平靜無波的塘河上來去如飛。看到此場景,我不禁想到:戰國時,楚王寵信奸臣,屈原仗義直言,卻被革職流放。秦國趁此機會進攻楚國,楚國千里疆域毀于一旦。看到國破家亡,百姓流離失所,屈原有心報國,無力回天。悲憤之下,他抱著一塊巨石投汩羅江而去。當地百姓聽說屈原投江了,紛紛前來救助,他們順流而下,一直追到洞庭湖,也沒有找到屈原的尸體,湖面上大小船只往來穿梭,百舸爭游,蔚為壯觀。這一天是農歷五月初五。后來,每到這一天,人們就在江河上賽龍舟,懷念屈原。人們還把粽子投入水中,只為了喂飽魚龍蝦蟹,保全屈原的尸體不被吞噬。
郭沫若評價屈原為“偉大的愛國詩人”。他開浪漫主義詩歌之先河,創立了“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的楚辭文體;發明了“惟草木之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的香草美人傳統。他奔流肆意的想象,源源不絕的才情,似河流匯聚成海一般,浩瀚無垠。我國文史上最長的抒情詩——《離騷》,就是他集畢生心血所成的作品。我們應當學習他的愛國、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輝”的人格。屈原作為一個改革家,他的政治理念,他的改革期望,都因當時客觀殘酷的社會條件而失敗了。但作為一個偉大的愛國者、思想家和文學家,他卻成功了。“舉世皆濁我獨清,舉世皆醉我獨醒”是他的氣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是他的偉岸。他如菊的淡雅,如蓮的圣潔,強大的精神力量,為后人頌揚,激勵感染了無數中華兒女前行的腳步!屈原的偉大,不僅是他刻骨銘心的詩句,更是他矢志不移的愛國精神,不與奸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風亮節。同學們,屈原因為熱愛祖國、關心百姓疾苦而受到人們的愛戴。當我們津津有味地吃粽子、觀看賽龍舟時,不要忘記20xx多年前那位愛國大詩人——屈原。 希望我們珍惜今天的生活,彼此勉勵,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做一個奮發圖強,能為祖國建設貢獻心智的人,能為自己的將來鋪墊繁花似錦的人,能回報呵護自己的父母師長,無愧于炎黃子孫的人。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端午話傳統演講稿篇六
親愛的老師們,親愛的學生們:
大家好!
我是五年級三班的葉。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快到了。同學們可能知道,端午節需要吃棕籽,劃龍舟。但是同學們,你們知道端午節的起源和屈原有關嗎?
屈原是中國第一位愛國詩人。他熱愛祖國,熱愛人民,不與壞人勾結。為了喚起楚人的愛國熱枕,他投河自盡,決定用生命警告漢奸。人民相信愛國詩人不會死。所以每年的五月五日,老百姓搖著龍舟,到處找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已經扎根于中國人民的心中。
我們要學習他的愛國主義,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以優異的學習成績向祖國報到。
“路很長,修遠很尷尬。我就上上下下。”屈原從未放棄理想,從未改變節操,敢于戰斗。"雖然他死了九次,沒有留下遺憾,但他的身體沒有變。"也就是說,只要是我熱愛和追求的真理,哪怕死九次,死多次,我也絕不會后悔。即使被剁了,我也不會改變。正是他無悔九死的精神激勵著我們的革命先烈勇往直前。
今天,我們許多小學生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就像家里的小皇帝。他們自大,吃不下一點苦。當他們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他們從困難中退縮,而不是不顧困難前進。因此,他們的學習無法提高。我們應該學習屈原不屈不撓的精神,學好他的真本事,長大后為祖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