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描寫浙江潮的句子匯集5篇
《浙江潮》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第1句】: 學會本課6個生字,主動積累“吞天沃日、若隱若現、人山人海”等詞語。
【第2句】: 背誦《浙江潮》,熟讀《觀潮》。
【第3句】: 通過對比閱讀,領悟和學習文章結構嚴謹、語言精煉的特點。
【第4句】: 體會文章的比喻、夸張等修辭手法和烘托渲染等方法的作用。
【第5句】: 感受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培養熱愛自然,親近的自然的情感。
教學難點:
理解古文文意。
教學重點:
通過對比閱讀,領悟和學習文章結構嚴謹、語言精煉的特點。
體會文章的比喻、夸張等修辭手法和烘托渲染等方法的作用。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第1句】:導入
李白在《將進酒》中說:“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中國有句俗語叫“水到東海不回頭。”可錢塘江的水則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從東海回趟娘家,她回來時,氣勢非凡,真是天下最雄偉壯觀的景象,從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為快。(出示錢塘潮圖片)
錢塘江觀潮,歷史悠久。有文獻記載的就有兩千多年,為宋朝時最盛。現在觀潮在浙江海寧,但在宋代,觀潮勝地卻在臨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西安,每年農歷八月十八日都要舉行觀潮盛典。迎潮前有水軍演習,潮到時又有吳地少年弄潮爭標表演,當日從宮廷到民間爭相觀看,萬人空巷,十分熱鬧。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南宋文學家周密的文章《浙江潮》
【第2句】:初讀課文,疏通文意
師:這是一篇古文,讀起來不像現代文那樣容易理解,現在請大家比較《觀潮》一篇文章自由讀。讀準字音。
【第1句】:你能根據《觀潮》的描寫大體弄懂《浙江潮》的意思嗎?
2.檢查生字.詞。
3.指名讀浙江潮,思考:文章寫得是什么?
4.再次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
①讀一讀,想一想,為什么稱浙江潮為“天下之偉觀也”?作者是怎樣描寫浙江潮的?
作者從形、聲、色、勢等方面描寫了大潮。
形:僅如銀線等色:玉城雪嶺等
聲:如雷霆勢:震撼激射
②對課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并做標注。
③文章中用了哪些修辭手法來寫浙江潮?(比喻、夸張)有什么作用?
5.體會文章嚴謹的結構特點。
文章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否可以刪掉,它們有什么作用?
【第3句】:交流匯報
1.交流自讀疑難
師:讀了課文,你們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來一起研究的嗎?
生匯報,師引導學生評價所提出的問題。
【第2句】:學生交流有關資料,探究奇觀的成因
這么雄偉的景象都是我們這些身在海邊的人所不曾看到的,你知道著雄偉壯麗的浙江潮的成因嗎?
【第4句】:布置作業
【第1句】:背誦《浙江潮》
【第2句】:寫會本課生字,積累詞語。
第二課時
【第1句】: 導入
我們上一節課共同學習了《浙江潮》一文,感受了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文章只用短短四句話,卻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壯觀的浙江潮,感受到了我國語言文字的魅力。今天我們繼續學習。
【第2句】: 檢查背誦《浙江潮》點面結合,隨機抽取。
【第3句】: 自讀自學《觀潮》
【第1句】:四人小組合作學習,研究現代散文《觀潮》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寫的?(潮來前、潮來時、潮來后)
【第2句】:全班共同學習“潮來時”,課文4—5節。
放映大潮到來時的食品資料,思考:潮來時有哪兩點給你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潮的聲大,浪高)學生自己讀4—5節,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出“寫潮來時的聲音”和“寫潮的樣子”的句子。
潮聲:聲像什么?響聲怎么樣?千百萬輛坦克同時開動的響聲像什么?“悶雷”,“越來越大”,“山崩地裂”
潮形:一條白線拉長變粗白色城墻白色戰馬
潮序:通過板書,你可以看出作者的觀察順序嗎?
“遠處”,“過了一會兒”、“水天相接”、“向前移動”、“再近些”、“越來越近”。
【第3句】:錢塘大潮聲巨大、浪罕見令人又驚又喜,使人驚心動魄。讓我們一起有感情朗讀“潮來時”這一部分。
【第4句】:對比較閱讀《浙江潮》和《觀潮》
教師范讀《浙江潮》指名朗讀《觀潮》,思考,這兩篇文章有什么不同?
【第5句】:寫作指導
【第1句】:這兩篇文章用到了一些相同的寫景的辦法。比如說比喻、夸張;渲染烘托等。讀文章,感受這些方法的。
【第2句】:片段練習《課間一瞥》
【第6句】:布置作業
查閱關于錢江潮的各類資料,進行研究學習,收集關于錢江潮的古代詩文。
課后反思:
教材分析:
《浙江潮》是一篇古文,節選自南宋文學家周密的《觀潮》,文章用散文的形式繪聲繪色地描寫了錢塘江大潮這一壯美雄奇的景色。多場面描寫,如錢塘江大潮的壯觀,原文還有水軍演習的動人情景和游泳健兒水中表演的精彩場面,以及觀潮時的盛大場面。描寫生動、形象、細致入微。而且通過比喻、夸張等修辭手法,表現江潮的`壯觀、江上活動及觀潮場面的盛大,寫得有形、有聲、有色。
文后附了一篇現代文《觀潮》,文章通過對大潮到來之前,之中,之后的描寫,表現大潮的雄偉壯麗。
設計理念:
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生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在教學中,采用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合作學習,進行交流反饋。這既體現了教師“導”的作用,也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并且使學生學會合作,學會探究。
《浙江潮》是一篇古文,同一篇現代文編排在一起,兩片文章在內容上有共同之處,所以讓學生對兩篇文章進行比較閱讀,通過閱讀現代文,疏通古文的文意,對于特別的難于理解的名詞教師進行點撥指導。
《浙江潮》教學反思
篇一:浙江潮教學反思
《浙江潮》是一篇古文,同一篇現代文編排在一起,兩片文章在內容上有共同之處,所以讓學生對兩篇文章進行比較閱讀,通過閱讀現代文,疏通古文的文意,對于特別的難于理解的名詞教師進行點撥指導。這篇文章的語言描寫既簡潔又生動,學習時要體會這一特點。文章從形、聲等不同角度由遠及近描摹錢搪江潮的壯觀,非常形象準確,表現了其雄豪的氣勢,令讀者如身臨其境。 閱讀本文時,在疏通字句的基礎上也注意到了引導學生領會這些內容及特點。
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生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在教學中,采用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合作學習,進行交流反饋。這既體現了教師“導”的作用,也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并且使學生學會合作,學會探究。
篇二:《浙江潮》教學反思
《浙江潮》有兩篇課文——《浙江之潮》和《觀潮》。前一篇是文言文,后一篇是現代散文。在教學《浙江之潮》時,我先讓學生自讀,然后找出中心句。這對于五年級的學生并不難,學生一下子就找出第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我進一步追問中心句里的中心詞是哪個?學生抓住“偉觀”。那從哪些句子你體會到它的偉觀。再次引導學生自讀,并做好批注。在匯報交流中,學生先是從第四句中抓住“大聲如雷霆”來說。我引導此句除了從聲音來說浙江之潮的偉觀,還寫了什么。這樣一提醒,學生又抓住“吞天沃日,勢如雄豪”來說。 師:“是啊,第四句從聲、勢方面來寫浙江之潮的偉觀,那第三句在寫什么呢?”這樣再一次引導學生自讀第三句話。學生又抓住“一條白線”來說。
師:一條白線”指的是什么?
學生才明白原來指的是海浪,這樣這句話的修辭手法不言而喻了。最后是個難點,在第三句中還從色(銀、玉、雪)業描寫浙江之潮的雄偉,通過自讀學生一直沒有領悟出來。 師:在第三句話中有一些詞是表示顏色,你們能找出來吧。
學生刷刷一下子就找出來了。
師:文章學到這里,還有什么不懂?
有的學生提出“既望”。
師:我們一起把第二句話讀一讀。
師:“既望“指的是陰歷十六日。
學生馬上領悟這句話是交代每年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潮最盛大,最值得去觀看。
最后是觀看錢塘江大潮的視頻,通過觀看讓學生把文字轉化為畫面,加深了理解,朗誦起來效果更不錯。
學完本文,再來學習《觀潮》,就更容易了。如果說在學習《浙江之潮》所采用的方法是“扶”,那本文我就采用“放”。先出示自學要求:【第1句】:自讀課文,找出文中的中心句。【第2句】:課文是怎樣來寫它的奇觀?【第3句】:是按什么順序來寫的?【第4句】:練習寫提綱。
學完兩篇課文后,還讓學生對兩篇文章進行比較閱讀,在現代文《觀潮》的語段中找出與文言文《浙江潮》詞句相對應的句段。最后,讓男女生對比朗讀文言文和現代文,在一古一現地比較朗讀中,學生對文言文用字措辭高度的概括性和簡潔精辟的特點有了深刻的體會,也讓學生感受到了現代文遣詞造句的細致入微、明白實用的特色。這也正是語文課標中,強調語文要讓學生感受祖國語言文字優美熱愛祖國語言文字所倡導的。
《浙江潮》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浙江潮》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浙江潮》教學反思1
《浙江潮》是北師大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奇觀里的一篇主體課文,課文的內容節選自南宋文學家周密的文言文《觀潮》,《浙江潮》是周密根據錢塘江大潮寫的一篇文言文,教材在《浙江潮》這篇文言文后面附加了一篇現代文的《觀潮》。這一篇文言文和一篇現代文編寫在一起,成了教材編寫的獨到特色,這兩篇課文在內容和選材上都有共同的地方,他們都描寫了號稱“天下奇觀”錢塘江大潮,但是它們在言語表達上有著天壤之別,偏偏正是這種巨大的區別學生在預習時便遇到了巨大的困難,文言文對他們來說雖然以前在課后閱讀積累中見過,可并不要求學習理解,只是閱讀一下了解一下有文言文這么回事就行了,這次把文言文編入了主體課文要求理解學習,看著這些難以理解的說話書寫方式,學生犯了愁個個束手無策,怎么才能降低學生對文言文的恐懼感呢?我思考著對付這個攔路虎的方法。
恰好在那天上語文早自習的時候解決了這一難題,也讓我體會到什么是教學相長,教師在教學中也應該隨時開動腦筋,體現教學的靈活實用性。在上早自習的時候,我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再去背背課文,可是學生對于《浙江潮》這篇文言文只是簡單的讀了一下便不聞不問了,他們對《觀潮》還比較的感興趣,讀地津津有味,這時一個靈感從我腦子里一閃而過:何不先讓學生通過閱讀現代文《觀潮》了解了錢塘江大潮的特點之后,再帶領著學生疏通文言文《浙江潮》的文句意思,最后再讓學生對兩篇文章進行比較閱讀,在現代文《觀潮》的語段中找出與文言文《浙江潮》詞句相對應的句段。這樣不是降低學生學習古文的難度了嗎?這樣也有效的保護了學生學習課文中文言文的積極性。對!就這么做!
在接下來的教學過程中我指導學生先學習現代文《觀潮》,概括課文的寫作順序,作者從聲、色、形等不同的角度和大潮到來之前、之時、之后等不同時間段描寫了江潮的壯觀雄奇。非常細致入微地把大潮展示在了學生面前,讓學生在閱讀學習中真切地感受到錢塘江大潮的宏偉壯觀的氣勢。在此基礎上學生也了解了什么叫“天下奇觀”。在學習文言文《浙江潮》的時候,我先范讀課文因為學生初學文言文對停頓和語氣的正確把握有困難,不容易讀通順,接著我又帶領學生讀課文,讓他們感受讀文言文的韻味,后來我便讓學生沖《觀潮》中找出與《浙江潮》詞句相對應的句子,出乎我的意料之外,除了楊誠齋說的那兩句詩之外,學生都找到了《觀潮》中與《浙江潮》詞句相對應的句子,最后,我便讓男女生對比朗讀文言文和現代文,在一古一現地比較朗讀中,學生對文言文意思的理解不講自通,同時對文言文用字措辭高度的概括性和簡潔精辟的特點有了深刻的體會,也讓學生感受到了現代文遣詞造句的細致入微、明白實用的特色。這也正是語文課標中,強調語文要讓學生感受祖國語言文字優美熱愛祖國語言文字所倡導的。
記得小時候我父親曾對我深有感觸地說:“做事情啊!遇到困難要動腦筋思考問題的關鍵所在,不能干著急,越著急越不能解決問題,”我在心中深深地記住了父親的這句話,我想在教學工作中也是這樣的遇到問題及時根據學生具體情況想辦法解決,一定會讓自己的教學進步不少!
《浙江潮》教學反思2
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是新課程標準提出的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內容之一。培養學生審美、愛美、創造美的精神素質,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促進全體兒童素質的全面發展極為重要。“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語文教材中有童話、寓言、故事、詩歌,有很多美好的人,美好的心靈,美好的景物,美好的情境……從不同側面顯示著、蘊涵著自然之美、社會之美和藝術之美。那么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應該如何充分利用這些素材,達到培養學生審美情趣的目標呢?誦讀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手段,通過朗讀對情操的陶冶、對心靈的感染、以及對思想的啟發教育作用,往往比單純的講解更細致入微,更感人至深。它在提升學生欣賞美、感悟美、體驗美的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熟讀精思才能領會文意,品讀賞析才能體會語言的音律美,使之內化為自己的語言,這樣既加速了學生語言的積累,又使學生在受到思想教育的過程中,提高了審美情趣。讀是語文教學中不可忽視的重要一環。沒有讀,就不能稱其為語文課。
對于《浙江潮》這篇以文言文為主體的課文在學習的過程中就更不能忽視讀,讓學生在多種形式的讀中體會《浙江潮》所表現的自然之美、語言之美、氣勢之美是我的初衷。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以讀貫穿,導讀、泛讀、自讀、品讀、比較讀……形式多樣。視頻的展示、作批注的方法、語言文字的訓練、寫作方法的貫徹、情感態度的表達都是為了更好的促進讀,使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收獲,在讀中提高,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實踐證明這樣的設計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這一課我前后上了四次,對于讀書重要性的認識一次比一次深刻,我們教研組的北京市學科帶頭人陳延軍老師說過一句話“最是基礎應該抓,最是讀書不能放。”我對此也有了更深刻的體驗。當然還有很多遺憾和不足,比如語言文字的訓練還顯得薄弱,以及教師的語言應在總結學生的基礎上有所提高,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應該更豐富、更真實、更以學生為本,等等。教無定法,需要我們去思考和探討的還有太多,但是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長遠發展為目標和根本應該是永恒的。作為一名教育者,我愿意踏下心來,不停鉆研。
《浙江潮》教學反思3
在教學《浙江潮》一課后,我進行了認真地反思,認為本課的亮點之一是: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積極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并有所感悟。通過對比閱讀,激發學生的讀書熱情,讓學生領悟和學習文章結構嚴謹、語言精練的特點,體會到文章的比喻、夸張等修辭手法和烘托、渲染等方法的作用,提高學生品味詞句的能力,從而使學生在字里行間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本課的亮點之二是:能適時地運用學生收集的資料和圖片突破重難點。讓學生通過資料和圖片來了解離自己生活實際較遠的浙江海寧,感受到浙江潮的壯觀,縮短了學生和文本的距離,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人們常說教學是一種不完美的藝術,一節課后總有感覺遺憾之處,如有些學生在學習古文過程中讀錯字較多,并不能按古文的節奏去讀,因本課容量大,為了節約時間,我們沒有過多地去關注,忽視了關注每個學生發展。在今后的教學中應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關注每個學生的發展,達到教學的最優化。
《浙江潮》教學反思4
《浙江潮》是北師大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奇觀里的一篇主體課文,課文的內容節選自南宋文學家周密的文言文《觀潮》,《浙江潮》是周密根據錢塘江大潮寫的一篇文言文,教材在《浙江潮》這篇文言文后面附加了一篇現代文的《觀潮》。這一篇文言文和一篇現代文編寫在一起,成了教材編寫的獨到特色,這兩篇課文在內容和選材上都有共同的'地方,他們都描寫
了號稱“天下奇觀”錢塘江大潮,但是它們在言語表達上有著天壤之別,偏偏正是這種巨大的區別學生在預習時便遇到了巨大的困難,文言文對他們來說雖然以前在課后閱讀積累中見過,可并不要求學習理解,只是閱讀一下了解一下有文言文這么回事就行了,這次把文言文編入了主體課文要求理解學習,看著這些難以理解的說話書寫方式,學生犯了愁個個束手無策,怎么才能降低學生對文言文的恐懼感呢我思考著對付這個攔路虎的方法。
恰好在那天上語文早自習的時候解決了這一難題,也讓我體會到什么是教學相長,教師在教學中也應該隨時開動腦筋,體現教學的靈活實用性。在上早自習的時候,我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再去背背課文,可是學生對于《浙江潮》這篇文言文只是簡單的讀了一下便不聞不問了,他們對《觀潮》還比較的感興趣,讀地津津有味,這時一個靈感從我腦子里一閃而過:何不先讓學生通過閱讀現代文《觀潮》了解了錢塘江大潮的特點之后,再帶領著學生疏通文言文《浙江潮》的文句意思,最后再讓學生對兩篇文章進行比較閱讀,在現代文《觀潮》的語段中找出與文言文《浙江潮》詞句相對應的句段。這樣不是降低學生學習古文的難度了嗎?這樣也有效的保護了學生學習課文中文言文的積極性。對!就這么做!
《浙江潮》教學反思5
《浙江潮》有兩篇課文——《浙江之潮》和《觀潮》。前一篇是文言文,后一篇是現代散文。在教學《浙江之潮》時,我先讓學生自讀,然后找出中心句。這對于五年級的學生并不難,學生一下子就找出第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我進一步追問中心句里的中心詞是哪個?學生抓住“偉觀”。那從哪些句子你體會到它的偉觀。再次引導學生自讀,并做好批注。在匯報交流中,學生先是從第四句中抓住“大聲如雷霆”來說。我引導此句除了從聲音來說浙江之潮的偉觀,還寫了什么。這樣一提醒,學生又抓住“吞天沃日,勢如雄豪”來說。 師:“是啊,第四句從聲、勢方面來寫浙江之潮的偉觀,那第三句在寫什么呢?”這樣再一次引導學生自讀第三句話。學生又抓住“一條白線”來說。
師:一條白線”指的是什么?
學生才明白原來指的是海浪,這樣這句話的修辭手法不言而喻了。最后是個難點,在第三句中還從色(銀、玉、雪)業描寫浙江之潮的雄偉,通過自讀學生一直沒有領悟出來。 師:在第三句話中有一些詞是表示顏色,你們能找出來吧。
學生刷刷一下子就找出來了。
師:文章學到這里,還有什么不懂?
有的學生提出“既望”。
師:我們一起把第二句話讀一讀。
師:“既望“指的是陰歷十六日。
學生馬上領悟這句話是交代每年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潮最盛大,最值得去觀看。
最后是觀看錢塘江大潮的視頻,通過觀看讓學生把文字轉化為畫面,加深了理解,朗誦起來效果更不錯。
學完本文,再來學習《觀潮》,就更容易了。如果說在學習《浙江之潮》所采用的方法是“扶”,那本文我就采用“放”。先出示自學要求:【第1句】:自讀課文,找出文中的中心句。【第2句】:課文是怎樣來寫它的奇觀?【第3句】:是按什么順序來寫的?【第4句】:練習寫提綱。
學完兩篇課文后,還讓學生對兩篇文章進行比較閱讀,在現代文《觀潮》的語段中找出與文言文《浙江潮》詞句相對應的句段。最后,讓男女生對比朗讀文言文和現代文,在一古一現地比較朗讀中,學生對文言文用字措辭高度的概括性和簡潔精辟的特點有了深刻的體會,也讓學生感受到了現代文遣詞造句的細致入微、明白實用的特色。這也正是語文課標中,強調語文要讓學生感受祖國語言文字優美熱愛祖國語言文字所倡導的。
《浙江潮》教學反思6
《浙江潮》是一篇古文,同一篇現代文編排在一起,兩片文章在內容上有共同之處,所以讓學生對兩篇文章進行比較閱讀,通過閱讀現代文,疏通古文的文意,對于特別的難于理解的名詞教師進行點撥指導。這篇文章的語言描寫既簡潔又生動,學習時要體會這一特點。文章從形、聲等不同角度由遠及近描摹錢搪江潮的壯觀,非常形象準確,表現了其雄豪的氣勢,令讀者如身臨其境。 閱讀本文時,在疏通字句的基礎上也注意到了引導學生領會這些內容及特點。
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生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在教學中,采用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合作學習,進行交流反饋。這既體現了教師“導”的作用,也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并且使學生學會合作,學會探究。
《浙江潮》教學反思7
得: 在教學一課后,我進行了認真地反思,認為本課的亮點之一是: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積極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并有所感悟。通過對比閱讀,激發學生的讀書熱情,讓學生領悟和學習文章結構嚴謹、語言精煉的特點,體會到文章的比喻、夸張和烘托渲染等修辭手法的作用,提高學生品味詞句的能力,從而使學生在字里行間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本課的亮點之二是:我們能適時地運用多媒體課件突破重難點。多媒體對教學的輔助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讓學生通過雄偉奇特的畫面,走進了離自己生活實際較遠的浙江海寧,感受到浙江潮的壯觀,縮短了學生和文本的距離,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失:人們常說教學是一種不完美的藝術,一節課后總有讓感覺遺憾之處,如有些學生在學習古文過程中讀錯字較多,并不能按古文的節奏去讀,因本課容量大,為了節約時間,我沒有過多地去關注他,忽視了關注每個學生發展。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們將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關注每個學生的發展,達到教學的最優化。
《浙江潮》優秀教案設計范文
教材分析:
《浙江潮》是一篇古文,節選自南宋文學家周密的《觀潮》,文章用散文的形式繪聲繪色地描寫了錢塘江大潮這一壯美雄奇的景色。多場面描寫,如錢塘江大潮的壯觀,原文還有水軍演習的動人情景和游泳健兒水中表演的精彩場面,以及觀潮時的盛大場面。描寫生動、形象、細致入微。而且通過比喻、夸張等修辭手法,表現江潮的壯觀、江上活動及觀潮場面的盛大,寫得有形、有聲、有色。
文后附了一篇現代文《觀潮》,文章通過對大潮到來之前,之中,之后的描寫,表現大潮的雄偉壯麗。
設計理念:
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生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在教學中,采用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合作學習,進行交流反饋。這既體現了教師導的作用,也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并且使學生學會合作,學會探究。
《浙江潮》是一篇古文,同一篇現代文編排在一起,兩片文章在內容上有共同之處,所以讓學生對兩篇文章進行比較閱讀,通過閱讀現代文,疏通古文的文意,對于特別的難于理解的名詞教師進行點撥指導。
教學目標:
【第1句】: 學會本課6個生字,主動積累吞天沃日、若隱若現、人山人海等詞語。
【第2句】: 背誦《浙江潮》,熟讀《觀潮》。
【第3句】: 通過對比閱讀,領悟和學習文章結構嚴謹、語言精煉的特點。
【第4句】: 體會文章的比喻、夸張等修辭手法和烘托渲染等方法的作用。
【第5句】: 感受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培養熱愛自然,親近的自然的情感。
教學難點:
理解古文文意。
教學重點:
通過對比閱讀,領悟和學習文章結構嚴謹、語言精煉的特點。
體會文章的比喻、夸張等修辭手法和烘托渲染等方法的作用。
學情分析: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第1句】:導入
李白在《將進酒》中說: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中國有句俗語叫水到東海不回頭。可錢塘江的水則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從東海回趟娘家,她回來時,氣勢非凡,真是天下最雄偉壯觀的景象,從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為快。(出示錢塘潮圖片或播放視頻)
錢塘江觀潮,歷史悠久。有文獻記載的就有兩千多年,為宋朝時最盛。現在觀潮在浙江海寧,但在宋代,觀潮勝地卻在臨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西安,每年農歷八月十八日都要舉行觀潮盛典。迎潮前有水軍演習,潮到時又有吳地少年弄潮爭標表演,當日從宮廷到民間爭相觀看,萬人空巷,十分熱鬧。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南宋文學家周密的文章《浙江潮》
【第2句】:初讀課文,疏通文意
師:這是一篇古文,讀起來不像現代文那樣容易理解,現在請大家比較《觀潮》一篇文章自由讀。讀準字音。
【第1句】:你能根據《觀潮》的描寫大體弄懂《浙江潮》的意思嗎?
【第2句】:檢查生字.詞。
【第3句】:指名讀浙江潮,思考:文章寫得是什么?
疏通文意,大概了解文章內容。
【第4句】:再次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
①讀一讀,想一想,為什么稱浙江潮為天下之偉觀也?作者是怎樣描寫浙江潮的?
作者從形、聲、色、勢等方面描寫了大潮。
形:僅如銀線等色:玉城雪嶺等
聲:如雷霆勢:震撼激射
②對課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并做標注。
③文章中用了哪些修辭手法來寫浙江潮?(比喻、夸張)有什么作用?
【第5句】:體會文章嚴謹的結構特點。
文章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否可以刪掉,它們有什么作用?
【第3句】:交流匯報
【第1句】:交流自讀疑難
師:讀了課文,你們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來一起研究的嗎?
生匯報,師引導學生評價所提出的問題。
學生交流
【第2句】:學生交流有關資料,探究奇觀的成因
這么雄偉的景象都是我們這些身在海邊的人所不曾看到的,你知道著雄偉壯麗的浙江潮的'成因嗎?
【第4句】:布置作業
【第1句】:背誦《浙江潮》
【第2句】:寫會本課生字,積累詞語。
第二課時
【第1句】: 導入
我們上一節課共同學習了《浙江潮》一文,感受了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文章只用短短四句話,卻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壯觀的浙江潮,感受到了我國語言文字的魅力。今天我們繼續學習。
【第2句】: 檢查背誦《浙江潮》點面結合,隨機抽取。
【第3句】: 自讀自學《觀潮》
【第1句】:四人小組合作學習,研究現代散文《觀潮》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寫的?(潮來前、潮來時、潮來后)
【第2句】:全班共同學習潮來時,課文45節。
放映大潮到來時的食品資料,思考:潮來時有哪兩點給你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潮的聲大,浪高)學生自己讀45節,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出寫潮來時的聲音和寫潮的樣子的句子。
潮聲:聲像什么?響聲怎么樣?千百萬輛坦克同時開動的響聲像什么?悶雷,越來越大,山崩地裂
潮形:一條白線拉長變粗白色城墻白色戰馬
潮序:通過板書,你可以看出作者的觀察順序嗎?
遠處,過了一會兒、水天相接、向前移動、再近些、越來越近。
【第3句】:錢塘大潮聲巨大、浪罕見令人又驚又喜,使人驚心動魄。讓我們一起有感情朗讀潮來時這一部分。
【第4句】:對比較閱讀《浙江潮》和《觀潮》
教師范讀《浙江潮》指名朗讀《觀潮》,思考,這兩篇文章有什么不同?
只要說出一個是古文,語言很簡練,一個是現代文,描寫細致即可。
【第5句】:寫作指導
【第1句】:這兩篇文章用到了一些相同的寫景的辦法。比如說比喻、夸張;渲染烘托等。讀文章,感受這些方法的。
【第2句】:片段練習《課間一瞥》
【第6句】:布置作業
查閱關于錢江潮的各類資料,進行研究學習,收集關于錢江潮的古代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