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童年的秘密讀書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是指個人在經歷某種事物、活動或事件后,通過思考、總結和反思,從中獲得的經驗和感悟。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通過總結和反思,我們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優點和不足,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以下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質的心得體會范文,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童年的秘密讀書心得體會篇一
《童年的秘密》是一本風靡全球的`幼兒教育名著,對幼兒之謎進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和解答。蒙臺梭利列舉了大量在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例子,詳細而生動地描繪了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在讀書過程中,蒙臺梭利對成人進行控訴,在她的論證中,我讀著感到一種愧疚感。確實,直到我們現在生活中,都仍然出現著像書中列舉的錯誤的教育孩子的行為。通過讀此書,讓我反省了日常生活中與兒童的錯誤交流方式,這也對我將來從事教育事業有一定的警醒作用。
通過讀這本書,讓我了解到兒童并不是一個無意識的個體,相反,兒童有著巨大的精神世界,這種精神世界甚至不允許成人去打擾,一旦打擾,兒童則會朝著與自己個性相反的方向發展。大人都自以為是地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不會去考慮兒童的感受,這樣就會違背兒童的心理愿望。兒童有自己的秩序模式,成人一旦打亂了這種秩序模式,對兒童則會造成影響。
在此書中,作者列舉了大量例子來支撐她的論點。蒙臺梭利認為兒童天生具有秩序感,成人不應以自己的意志去打亂這種秩序。如一個例子,一個小女孩在旅游時睡在一個有欄桿的兒童小床內,當她回到公寓內只能和大人睡在大床上時,她便哭鬧,怎么哄也不停。直到最后拿兩個枕頭圍成一個直角成為她記憶中的欄桿時,她才安心地睡覺,不再哭鬧。這是因為之前有欄桿的兒童小床給了她支撐感和安全感,一旦這種秩序被打亂,兒童便變得焦慮。一件東西放錯了地方就嚴重地打亂了這個小孩關于一些東西應該如何安放的記憶模式。而往往成人不理解兒童,不明白兒童哭鬧的原因,則認為兒童是沒有緣由地“發脾氣”,對兒童進行訓斥。這類似的例子在我們生活中很常見。發展兒童個性的關鍵在于他自身,如果他有一種發展的進程和必須服從的規律,那肯定存在著一種微妙的力量,成人不合時宜的干預會阻撓這種力量的秘密發揮。
兒童和成人具有兩種不同的智力視野,這不僅僅是一個程度的問題,一個從小逐漸轉變為大的問題。蒙臺梭利用大量例子證明兒童比成人更具有觀察力,成人往往會忽視一些無關重要的小細節,而兒童卻是對這些小細節有著不一樣的敏感。在教師教學中,教師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一個細微的動作都在學生的視線范圍內,正如學生都帶著老師的影子,學生對老師有一種極強的模仿能力。老師寫字的姿勢,做事的方式,對人講話的態度等都在無形中影響著學生。
蒙臺梭利說,成人應該努力了解兒童的需要,這樣他就可以給兒童提供一個適宜的環境,使他們得到滿足。只有這樣,才能開創一個教育的新紀元,它將帶給人類真正的幫助。如果兒童要發展他的個性,成人必須控制自己,領會兒童的表示,而且,成人應該把這當作是一種特殊的事,使自己能理解和追隨兒童。這讓我想到在教師職業上,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選擇。老師可以跟著學生走,而不是學生完全跟著老師走。例如讀書,教師并不一定要求所有學生都按著老師的標準讀書,學生可以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挑自己喜歡的句子讀。在學生做實驗中,老師不應該代替學生的操作,老師應該起到引導的作用,在一旁加以指導。注重學生接受知識的節奏,學生接受知識的速度慢,老師應該保持足夠的耐心和寬容,讓學生在他自己的節奏中掌握知識,老師過分的干預只會讓學生感到壓力,打擊學生自信心。
在教學中,要注重加強學生的自我實踐能力。學生實踐得來的知識比教師苦口婆心叮囑的知識點要來的深刻。學生在實踐中得到了體驗的快樂,即 使 發生了錯誤,也不能妨礙他們這種快樂的心情,他們在錯誤中將成長的更快。
蒙臺梭利在書中還講到現在在我們社會中更加明顯的溺愛問題。蒙臺梭利認為,家庭財富應該給兒童幸福,而不是一個奢侈的環境。現在“小皇帝”“小公主”很多,上大學了還不會洗自己衣服,不會打掃衛生,甚至要父母陪讀等現象。孩子在父母的溺愛下,逃避現實,所有事都由父母代勞,導致的是抗挫折能力的降低,自我生存能力的薄弱。
在書中,蒙臺梭利還提到,不僅是成人對兒童擁有愛,兒童對成人也擁有愛,只是這種愛常被成人無意識地打斷。如一個兒童早晨醒來,會去父母的房間叫父母起床,這是出于兒童對父母的愛,其意是說“新的一天已經來了,快起床享受。”但是成人會以一句“都說不要早早進來我房間吵我”傷害了兒童。兒童行為受到打壓,便朝著成人阻止的方向、成人的意愿發展。在這一個發展過程中,逐漸消失了兒童本來的愛與個性。教師要充分理解學生,善于與學生溝通。例如學生幫教師擦黑板,主動幫老師撿粉筆等,這些都是學生出于對老師的愛,這種愛的表達有時得不到老師的回應,則會打擊學生。甚至老師不理解學生“愛”的表達,錯怪學生。學生有時對教師表達愛的方式不盡相同,教師要擅于傾聽學生,關注學生。
《童年的秘密》不僅是對我們師范生有深刻的教育意義,同時也是父母的育兒經典。我覺得每個人都應該讀讀這本書,在書中探索兒童的奧秘。
童年的秘密讀書心得體會篇二
style="color:#125b86">-->主旨:是固執還是意志堅定小孩有一個很有趣的特性,在他們的想法里某些事一定要按照某種順序去做才行,當看到妞妞日記爹地媽咪一切請按標準程序來時,只是覺得很有趣,我沒怎么看到自己的孩子也有同樣的情形(可能是小孩多由我在照顧,都是按小孩熟悉的方式在做),當家中來了另一個家庭的小朋友,我才發現兒童的秩序感真的很強,而這一特性很容易被大人解讀為固執。
-->
似乎這種大人與小孩的沖突特別容易發生在由多個照顧者照顧的情況,如果小孩心中已經形成某一件事的流程(如媽媽教會了某一刷牙的步驟),他會很堅持要這么做,當另一個大人換了另一種方法,小孩就可能會生氣,或者要求要找知道要怎么做的大人(通常都是媽媽)。蒙特梭利在兒童的秩序感一章中舉了很多極易引起共鳴的例子,看的時候可能很多父母會說,是的,我的小孩就是這樣,由于錯誤的解讀,大人常將孩子這些行為解釋為無理取鬧,而強制要求孩子妥協。
例子一:一個二歲多的孩子堅持用某一種湯匙才肯吃晚飯時,父親認為這是一種無理取鬧,反而斥責孩子不吃飯的行為,同樣的要求在午飯時也出現,當時媽媽就順著孩子的意思去拿那個湯匙給他,孩子拿到湯匙后很快安靜下來吃飯,在晚飯時出現同樣的事,因為父親的做法不同,父子為此都很不高興,結果最后小孩沒有在斥責后吃飯,還是等拿到對的湯匙才吃。
例子二:外婆不斷勸說三歲多的外孫去睡覺,說了一大堆的道理,但小孩就是一直說「不要」,外婆已失去耐性。媽媽過來問了一句「你要拿什么一起去睡覺」,孩子拿了一個火車頭,然后非常順服的牽著媽媽的手去睡。這件事有人的解讀可能是孩子比較聽媽媽的話,但motessori在類似的兒童行為觀察中發現了兒童的秩序感的存在,是因為媽媽比較了解孩子的需要,才顯得孩子的行為較為順服,有人稱之為愛,但這種說法易讓人誤以為是用錯方法的人不愛孩子,其實不然,在上個例子中,外婆也愛孫子,只是講大道理不若理解兒童更能符合孩子的需要。
雖然某些要求我們不理解小孩的想法,但只要沒什么傷害性,為何不順著小孩的意思呢?當事情按著小孩的預期發生,他比較會有安全感,我們大人不也較喜歡用習慣的方式做事嘛。當滿足了小孩很小的要求,大人將很驚訝地看到小孩竟可以完全的順從,不然小孩就會奮力的爭取,如果長期外在發生的事都不是他能控制的,有可能會產生無用感,對小孩意志力的培養極為不利。
童年的秘密讀書心得體會篇三
《童年的秘密》揭示了兒童成長的秘密和兒童的發育,十分詳細的描繪了兒童的心理,同時也向我們展示了兒童內心的秘密,讓成人看到自己錯誤的教育方式,充分闡明了導致兒童產生心理偏差的原因是因為成人對兒童的阻礙和壓抑,并提出了正確的教育方法和指導思想。《童年的秘密》一共分為三個部分:精神的胚胎、新教育、兒童與社會。在本書中,蒙臺梭利收集了許多生動而具體的例子通過認真的觀察和思考從中得到了一個重要的結論:童年時期是人生中一個最為重要的時期,幼兒的心理發展更需要得到高度的重視。因為在某種意義上說,兒童是自己的創造者------兒童是成人之父。
《童年的秘密》是一本好書,它值得人們去思考,去品味,去了解,去探索兒童的內心世界,它指出了常識性教育的謬誤,并提出我們想都沒有想過的一些教育方法。通過這本書,不僅讓我看到當今社會在對待兒童的錯誤做法,也讓我更深層次的了解到兒童的內心世界。
在當今社會,兒童的地位雖然得到提高,人們也意識到兒童心理的重要性,但是這些只是成人幫助兒童做的表面事情,還沒有深入到兒童的精神生活。成人的幸福其實是與他的童年時期緊密聯系的。成人往往會把自己的錯誤而落到兒童的身上,從而致使兒童產生心理陰影,難以磨滅。我們對兒童的任何影響都會影響到人類的發展,因為一個人的個性特征就是在他童年心靈的敏感和秘密時期形成的。所以我們必須為兒童的權利作出不斷的和真誠的努力,增強人們的認識,喚醒人們的心靈。
心理分析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結論,那就是精神病可能起源于嬰兒時期。成人對兒童的影響是最大的,尤其是兒童的母親。一系列事件表明造成兒童純潔的心理遭受創傷的原因,是由一個處于支配地位的成人對兒童的自發活動的壓抑而造成的,這是兒童與成人的沖突,這類沖突很難解決,至今仍然被當做是病因的征兆。所以,我們應該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研究兒童的新領域,了解兒童的心理生活,喚醒成人關注兒童的意識,幫助兒童的心理發展以及關注兒童的教育。
關于兒童的教育,教師需要得到引導和使內心做好準備。他必須要先了解自己的缺點和脾氣,而不要把注意力放在兒童的壞脾氣和缺點。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必須贊同兒童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對于兒童的對錯,我們要實行適當的獎賞制度,留下思考的余地給他們,這樣才能更好的讓兒童認識到他的做法是否正確。
在教育兒童的長期經驗中,專家們逐漸意識到,原來不僅僅成人具有尊嚴感,兒童也具有一種強烈的個人尊嚴感。可是成人從來沒有意識到兒童的心理是極其容易受到傷害和遭到壓抑的。如,當有客人來訪時,他們知道如何去工作以及如何真誠友好的去接待來訪者,他們尊重自己的客人,并為自己能向客人表演自己所能做的工作而感到自豪,著就證明了兒童已經有了他們自己的自豪感。
其實在童年時期開始,家庭和社會就背上了沉重的責任,然而由于世界上的人們互相不理解而產生了矛盾,深深的刺傷了兒童那充滿愛的幼小心靈。在文明時代中,我們應該一步一步去實現人們對相互理解的渴望,讓兒童們再一次復活,讓他們恢復活力,并重新生活在成人之中!
童年的秘密讀書心得體會篇四
《童年的秘密》是意大利著名教育家和改革家瑪利亞.蒙臺梭利的著作。閱讀這本書,我對兒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對兒童觀也有了一定正確的理解。
時代的發展,思想的進步,人們愈發認識到對兒童認識研究的重要性。
書中,作者提到這樣一個觀點——通過兒童的精神研究潛意識。如果嬰兒期遭受了超常的痛苦,就會在潛意識中留下印記,成人后,外界刺激就可以喚醒沉睡的潛意識,嚴重者甚至會導致精神疾病的發作。兒童在童年期受到的創傷大多來自成人對兒童天性的壓抑。社會賦予了成人兒童監護者和教育者的角色身份,他們也的確付諸自認關愛兒童的行為,但他們常以自我為中心,從自己的角度揣度兒童的心理,自以為是的判斷兒童行為的對錯,壓抑兒童個性的發展,卻不曾真正了解兒童的內心世界。
無需引導,剛出生的嬰兒就能進行最初的心理塑造活動。每個孩子都有自我塑造的天賦,借助外部提供的工具構建內心世界。兒童是非常喜歡游戲的,他們的任何活動都以游戲為基礎,他們在游戲中熟悉環境,吸收新事物。
雨果。德弗里斯發現了動物的敏感期,而研究兒童的人員,通過對兒童生活的觀察,兒童也同樣擁有敏感期,并且應用于教育活動。如果把握好敏感期,兒童會得到奇妙的發展。敏感期間,兒童以異常快速,強烈的方式與世界構建聯系。可若兒童在敏感期內特殊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就會反應強烈,異常痛苦,經常會做出成人眼中任性的行為。這種時候就需要成人對真正理解兒童的內心,及時滿足其需求。但兒童異常的行為常得不到成人的重視。兒童對秩序敏感的時期是兒童最重要也最神秘的敏感期之一。尤其是在一個封閉的環境中,兒童對秩序的要求更為明顯。兒童對秩序有著天生的熱情和需求本能,雖然對秩序的敏感期是一個暫時性,階段性的階段,但若是世界給兒童留下混亂不堪的印象,負面情緒就會影響兒童的心理。兒童可能會表現出任性,迷茫的行為。
兒童成長過程中,成人往往只注重其身體的發育,而忽略兒童心理發展的需求。我們更應該學著去了解兒童的內心世界,正確判斷理解各階段兒童出于心理需求所表現的行為,滿足他們的需求,才能真正促進兒童身心的全面發展。
童年的秘密讀書心得體會篇五
《童年的秘密》是由意大利當代教育史上最偉大的幼兒教育家和改革家瑪利亞·蒙臺索利撰寫的,透過自我在“兒童之家”的教育實踐得出了正確的教育方法和療救之方,揭示了兒童心理發展的秘密,說明成人對兒童的阻礙和壓抑是導致兒童出現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透過對本書的閱讀,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在當今社會,兒童的地位雖然得到提高,人們也意識到兒童心理的重要性,但是這些只是成人幫助兒童做的表面事情,還沒有深入到兒童的精神生活。成人的幸福其實是與他的童年時期緊密聯系的。成人往往會把自己的錯誤而落到兒童的身上,從而致使兒童產生心理陰影,難以磨滅。我們對兒童的任何影響都會影響到人類的發展,因為一個人的個性特征就是在他童年心靈的敏感和秘密時期形成的。所以我們必須為兒童的權利做出不斷的和真誠的努力,增強人們的認識,喚醒人們的心靈。
心理分析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結論,那就是精神病可能起源于嬰兒時期。成人對兒童的影響是最大的,尤其是兒童的母親。一系列事件表明造成兒童純潔的心理遭受創傷的原因,是由一個處于支配地位的成人對兒童的自發活動的壓抑而造成的,這是兒童與成人的沖突,這類沖突很難解決,至今仍然被當作是病因的征兆。所以,我們應該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研究兒童的新領域,了解兒童的心理生活,喚醒成人關注兒童的意識,幫助兒童的心理發展以及關注兒童的教育。
關于兒童的教育,教師需要得到引導和使內心做好準備。他必須要先了解自己的缺點和脾氣,而不要把注意力放在兒童的壞脾氣和缺點。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必須贊同兒童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對于兒童的對錯,我們要實行適當的獎賞制度,留下思考的余地給他們,這樣才能更好的讓兒童認識到他的做法是否正確。
在教育兒童的長期經驗中,專家們逐漸意識到,原來不僅僅成人具有尊嚴感,兒童也具有一種強烈的個人尊嚴感。可是成人從來沒有意識到兒童的心理是極其容易受到傷害和遭到壓抑的。如,當有客人來訪時,他們知道如何去工作以及如何真誠友好的去接待來訪者,他們尊重自己的客人,并為自己能向客人表演自己所能做的工作而感到自豪,這就證明了兒童已經有了他們自己的自豪感。
其實在童年時期開始,家庭和社會就背上了沉重的責任,然而由于世界上的人們互相不理解而產生了矛盾,深深的刺傷了兒童那充滿愛的幼小心靈。在文明時代中,我們應該一步一步去實現人們對相互理解的渴望,讓兒童們再一次復活,讓他們恢復活力,并重新生活在成人之中!
童年的秘密讀書心得體會篇六
《童年的秘密》是一本風靡全球的幼兒教育名著。這本書研究了6歲以下兒童的生理與心理發展及其特點,列舉了很多富有啟發性的例子,分析了幼兒心理畸變的種。種表現,以及成人與兒童的沖突,揭示了兒童成長奧秘的革命性教育觀。作者蒙臺梭利對“童年的秘密”所做的探索和解答,對兒童的教育提出了許多新的見解,了解兒童對人類的貢獻。
讀完這本書,我深受教育,我嘆服作者蒙臺梭利竟然對兒童的心理和生理的變化研究得如此透徹。
在“兒童的敏感期”一章中,我也受益匪淺。蒙臺梭利說:“人們對兒童心理上的創傷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們的傷痕大多數是由成人無意識地烙上去的。”其實,這些創傷的造成都是因為我們對兒童了解得太多了。我們要做的是去了解這個尚未被認識的孩子,去發現兒童的真正本性,進而幫助他正常發展。但遺憾的是,我們走的是相反的方向。有這么一個例子:一個女孩因為看到自己房間里放著一把自己從沒有見過的雨傘而生氣,最后還失聲痛哭。在這個時候,很多家長都會責怪孩子無端端發脾氣、哭鬧,但是家長并沒有意識到兒童在這種情況下發脾氣,很有可能是由于這種敏感性秩序感在于認識到每樣物品在它的環境中所處的位置。這意味著一個人能夠適應自己所處的環境,在所有的細節方面都支配著它。孩子對于這把陌生的傘產生恐懼感,我們應該對著引起注意,給予關懷。
讀完這本書,我心里最大的感受是:把生活還給兒童!孩子們只有在一個不受約束的環境中,他們的心理生活才會自然地發展并展現他內心的秘密。要是家長們總愛對孩子的生活伸出無情的手,給他們帶上一對沉重無形的枷鎖,那孩子們又怎么會走得好走得遠呢?真正疼愛孩子是讓自己變矮,觀察了解孩子,幫他們創建一個適合他們身心發展的環境!
探索兒童,任重而道遠。把愛化作為更強的力量,使孩子們得到滿足,開辟教育的紀元,這樣才能真正給人類帶來幫助!
童年的秘密讀書心得體會篇七
童年的秘密是一本風靡全球的幼兒教育名著,對幼兒之謎進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和解答。它是現代意大利著名幼兒教育家蒙臺梭利1936年7月在英國牛津召開第五次國際蒙臺梭利會議之際出版的。
在這本書中,蒙臺梭利博士詳細而生動地描繪了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揭示了成年人對兒童心理發育的忽視和抑制。提出了兒童發育中有一個“敏感期”的觀念,刻畫了兒童在智力、秩序感、行走、節奏感、觀察力等方面的發育特征,是一本了解兒童發育和成長秘密的最生動的著作。
在“節奏”一節里,蒙臺梭利博士提到很多成人注意的是他自己行為的外在目的,并根據自己的想法來確定采用何種方法。對成人來說,有一條自然法則,即“最大效益法則”。這引導他運用最直接的方法,在舊能短的時間內達到他的目的。當他看到一個兒童正在作巨大的努力做某些似乎沒有成效和幼稚的事情,而這些事情他自己一瞬間就可以做完而且做的更完美,這時他就感到痛苦,就想去幫助這個兒童。這是因為成人不理解兒童在活動中需要運用他的手,不把手的運動看成是兒童工作本能的第一次展現,就可能成為兒童工作的障礙。
無論是做為家長還是老師,我都曾因為看到兒童試圖去做一些在成人看來似乎是毫無必要的活動而去阻止他,甚至變得惱怒,如果兒童企圖反抗,結果往往是以兒童“不聽話”而告終。
作為一名幼兒教師,必須使自己的內心作好準備。必須系統地研究自我,以便發現自己身上某些具體的缺點。而不要只注意兒童的壞脾性和如何糾正童錯誤的行為。教師首先要清除自己眼中的沙粒,然后他才能更清楚地知道如何消除兒童眼中的塵埃。
童年的秘密讀書心得體會篇八
就算再洶涌的海面,也會有平靜的一角;就算再荒蕪的小島,也會藏著救命的“稻草”;就算再黑暗的天堂,也閃爍著微弱卻耀眼的星。生活是充滿荊棘的,但只要你不放棄,時刻懷著一顆積極感恩的心,你總能遇到那些善良美好的事,觸摸到冬天的溫暖。
相信很多人都對阿廖沙這個名字耳熟能詳,沒錯,他就是《童年》的主人公,是馬克西姆·高爾基的化身,是帶領著我們在黑暗中勇敢走下去的明燈。阿廖沙的童年與現代的我們相比,那可是艱難多了。生活的困苦與現實的黑暗時刻緊逼著他那顆幼小的心。但是,雖然那么幼小,卻又那么堅強樂觀,那么頑強無畏,那么偉大以至于令人佩服。他在痛苦、屈辱的生活中,滿懷信心,奮斗拼搏,堅信并尋找著那如死一般黑的夜里的點點希望之火。
夜里,燃起油燈去感受阿廖沙的生活。三歲時,阿廖沙便遭到了不幸,上帝張著大黑手將他父親帶走了。于是,他與母親寄居到了外祖父家。然而,尼日尼的幸福生活并沒有降臨到他那兒,但也不至于完全沒有。當時,外祖父家業衰落,脾氣愈來愈暴躁,阿廖沙因此遭受了不少打罵。米哈伊爾舅舅與雅科夫舅舅的分家斗爭更使這個家、這片土地充滿仇恨之霧,連孩子也被這種氣氛所毒害。但是,生活是要繼續的,它不會斷人生存之路,只要你懷著積極樂觀的心,即使在這種家庭中,即使生活再惡劣,也總會有那么一些善良美麗的人與事圍繞身旁讓你發現,給你溫暖。阿廖沙找到了屬于他的那份溫暖與關愛,找到了“出淤泥而不染”的清蓮,那便是他的外祖母。阿廖沙從內心發覺外祖母是一個善良、熱愛生活、有著圣徒一般寬大胸懷的人,也知道外祖母信仰的上帝是那么可親可愛、與人為善,和外祖父的恰好相反。外祖母是這片污泥中最清純的小花,她給了阿廖沙許多溫暖與關愛。
生活也還不至于如此悲涼,在一大片荒漠中只樹立一棵白楊。在小阿廖沙身旁,除了外祖母外,還有那樂觀純樸的“小茨岡”,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利,也都是他心中獲得溫暖的一把明火。
遷居到卡那特街后,苦難并沒有停止侵蝕阿廖沙。與繼父的不合、外祖父的破產、母親的死,使他心中時刻承受著種種的痛苦與壓迫。他似乎對周圍的一切都失去了興趣,然而并沒有至于到達這種地步。因為他時刻懷著那顆積極樂觀的心,以至于總能感受到冷酷生活中不滅的熱情與溫暖。他有與“好事情”的友誼,有相同鄰居孩子們撿破爛賣那充實美滿的生活。這些人、這些孩子都是純潔的,是阿廖沙生命中一道道美麗的風景。阿廖沙最后選擇離開課堂,到“人間”謀生,那是因為他要探索新的生活,那種即使在黑暗中也有著善良、美麗的人的生活。
就像高爾基所說:我們的生活是非常奇妙的。在我們的生活中,雖然有滋生各種無恥的敗類的肥沃的土壤,但這種土壤終究會生長出來的,健康而且富有創造性的力量,生長出善良和人道的東西,它們不斷激發我們建設光明的人道的新生活的不滅的希望。所以,生活是不會讓你走上絕路的,即使再黑暗也總有那么·些美好的東西。
《童年的秘密》讀后感11
《童年的秘密》中蒙臺索利深刻地揭示了兒童心理發展的秘密,說明成人對兒童的阻礙和壓抑是導致兒童出現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并通過自己在“兒童之家”的教育實踐指出了正確的教育方法和療救之方。通過對本書的閱讀,給我留下很深的啟示。
蒙臺梭利還從七個方面討論了兒童的發展以及成人是如何阻礙兒童的發展的。第一、成人為了自己的方便而強迫兒童長時間睡覺。蒙臺索利指出,如果我們要為兒童的個性發展提供幫助,鑒于兒童是一個弱者,那么有著更強個性的成人在指導兒童的時候必須控制自己。第二、蒙臺索利認為,兒童并非守株待兔般地等待行走能力的發展,而是通過練習獲得的,因此,成人必須調整自己以幫助兒童享受行走的樂趣。第三、蒙臺索利表示,當我們評價兒童的心理發展時,我們應該根據言語的出現以及從工作中激發出的手部動作的出現來考慮幼兒的心理發展。第四、蒙臺索利批評成人并不是從兒童最基本的心理需要出發去幫助兒童,而是取代兒童完成了所有他們想要自己獨立完成的活動。第五、蒙臺索利指出,成人用自己的行動取代兒童的行動不僅表現在行動方式上,還表現為通過暗示把自己的意識滲透到兒童的意識中,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兒童。第六、蒙臺索利認為,由于成人不理解運動對于兒童的重要性,所以他們阻止兒童的身體活動。而一個“失去肉體自由”的人要比耳聾的人和盲人承受的痛苦更悲慘也更嚴重。第七、蒙臺索利獨辟蹊徑地提出,兒童具有天賦的特殊的“愛心智力”,這種愛賦予了兒童觀察的能力,兒童以一種熱情的、注意細節的方式賦予了兒童觀察的能力,兒童以一種熱情的、注意細節的方式觀察他們周圍環境中的一切,包括成人。正是由于兒童對我們成人的愛,我們的精神世界才被喚醒。如果沒有兒童幫助成人振奮精神,那么人類就會頹廢。
看本書時。讓我想起趙嶺老師在課堂上說起兒童享有的權利——這是《兒童權利公約》賦予與規定的。1、有生存權——每個兒童都有其固有的生命權和健康權;2、受保護的權利——不受危害自身發展影響,被保護的權利;3、發展權——充分發展其全部體能和智能的權利。兒童有權接受正規和非正規的教育,以及兒童有權享有促進身體、心理、精神道德、智能的權利;4、參與權——參與家庭、文化和社會生活的權利。兒童利益的原則;尊重兒童尊嚴的原則;尊重兒童的觀點與意見的原則;無歧視原則。
給我的啟示:面對兒童的成長,我們應該像蒙臺梭利那樣,學會觀察、學會引導、學會等待,用“有準備的”適宜環境導引兒童的內在生命力,并耐心的等待兒童完成其內在的心理變化,而不是用我們成人自以為是的“對兒童的幫助”去打擾其破繭而出的過程,造成人所皆知的“拔苗助長”的嚴重后果。
童年的秘密讀書心得體會篇九
《童年的秘密》這本書是幼兒教育家瑪利亞·蒙臺梭利的作品,它揭開了兒童心理發展的神秘面紗,提出了“敏感期”這一極富革命性的理念,并對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進行了反思,指出成人應該處于觀察者的地位,富有智慧地愛孩子,不要壓抑孩子的發展。
這本書理論性比較強,但內容貼近現實,從新生命的形成,新生兒的降生,撫養過程,肢體和心理發展細節等方面逐步揭示兒童發展的秘密。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更加深刻體會到教育孩子的職責之重,任務之巨。每個成人都自認深愛兒童,甚至愿意為孩子付出一切,包括自我犧牲。但這僅僅是成人父母的一廂情愿和自以為是。成人愿意奉獻卻絕不愿改變自己的觀念,成人忙于照料兒童卻不放手給予自由,成人在無意中壓抑著兒童個性的發展,可成人卻要兒童為他所得到的“愛”而妥協,成為一個事事“聽話”的孩子。
成人無法理解兒童,將兒童看作一張白紙,去填補成自己想像的樣子。兒童如果與所設想的有所不同,都將被強迫加以糾正。成人并沒有站在一個正確的角度看待兒童,真正理解兒童。
成人把自己視為兒童的造物主,可蒙臺梭利卻說:“是嬰兒促使了父母的產生。”新生命擁有一種本能。兒童個性發展的關鍵在于他們自己。在兒童體內存在一種神奇的力量,成人不恰當的打擾只會阻礙這種力量的發展。我們應遵循兒童成長的規律,順應兒童身體和心理的發展,為兒童成長提供自由的,溫馨的,充滿真正愛的環境。
體味其中的文字,時時引起共鳴。這本書讓我更加理解孩子,關注孩子的心理歷程。摒棄自己的強加意志,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看,他如何發展成一個更好的人,我應創造一個什么樣的環境去適應他的合理發展,我應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好,來以身作則地為他提供一個好的榜樣,諸多問題,值得不斷思索。
回憶自己從兒時一路走來,為何成為現在的自己。童年預示了今天。《童年的秘密》值得一看!
童年的秘密讀書心得體會篇十
《童年的秘密》這本書的作者瑪利亞蒙臺梭利,是享譽全球的幼兒專家,意大利歷史上第一位學醫的女性和第一位醫學女博士。她獨創的“蒙氏幼兒教育法”風靡了整個西方世界,深刻的影響著世界各國,她還反思了成人對兒童的教育,指出兒童的很多問題源于成人對兒童的錯誤方式以及對他們產生的壓抑,向成人提出了警示。
本書的內容共有30章,好的觀點實在很多,我就對我感受比較深的幾點闡述一下吧。
1、成人應該受到控告—在成人中進行徹底的變革
在與兒童相處的過程中,成人會慢慢變得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即使他們能夠說服自己這是出于對兒童的愛和自我犧牲,但實際上他們卻在無意識中壓抑了兒童個性的發展。
2、兒童發展的秘密
兒童在敏感期擁有一種特殊的內在活力,能夠以驚人的方式自然而然的吸收和學習。當兒童的敏感性受到外界的干擾和阻礙時,他們就會產生抑郁或憤怒的情緒。我們不能漠視兒童的心里發展,應該去幫助他們。這種幫助并不在于塑造兒童,在于觀察兒童心理發展的外在表現,為兒童的心靈成長提供支持。
3、睡眠失調是兒童成長的障礙
成人應該努力去了解兒童的需要,這樣才能給兒童提供一個適宜的生長環境,滿足兒童內在的需求。不要把兒童當做沒有生命的個體,不要在他們年幼的時候隨心所欲地支配他們,在他們長大以后還要求他們惟命是從。成人必須認識到:在兒童成長中,成人只能起一種次要作用;成人必須盡可能地了解兒童,這樣才能給兒童提供適當的幫助。因為兒童比成人弱小的多,要想讓兒童充分發展自己的個性,成人就一定要控制自己,學著傾聽孩子的心聲,并把孩子和傾聽孩子的心聲當成一項神圣的職責。請把兒童當做人看,而不是成人的附屬品,兒童應該是一個完整的個體,在社會在生活的意義上,要做到兒童與成人的平等。
4、兒童的教育—“兒童之家”的三條準則
兒童只有生活在一個不受約束的環境中,即在一個與他們的年齡相適應的環境中,才能使他們的心理生活自然而然地獲得發展,并展現他們內心的秘密。兒童對活動的需要幾乎比食物的需要更為強烈。教育所要求的只有一項:通過孩子的內在力量來達到自我的學習。兒童應該得到成人的愛,而不是成人忙于生活所殘余的愛。兒童心靈上的許多烙印,都是成人無意間烙下的。
5、偏離正軌的兒童(神游、抵觸、依附、占有欲、支配欲、自卑感、恐懼、說謊)
當游移不定的心靈找不到可以停靠的對象時,就容易被圖像和符號所吸引,一旦兒童發生這種心理失調,就會坐立不安、到處亂動等表現。這些孩子看上去活力充沛、難以控制,但他們進行的活動卻毫無目的。他們可能剛剛著手做一件事情,但沒過一會就將其拋之腦后,又開始干新的事情,因為他們的心思分散到許多不同的事物上,無法集中在某個對象上。對于兒童由于心理失調表現出的這種散漫和不守規矩,成人可能會進行懲罰或者耐心地容忍對待,但實際上,對兒童的這種幻想,我們是持贊成和鼓勵的態度的,并把它視為兒童創造性的表現。
6、父母的使命
父母不是孩子的創造者,只是他們的監護人。父母應真摯地關懷孩子,將保護孩子作為崇高的使命來履行,為了這個使命,父母應該將落到大自然賦予我們的愛孩子的本能上的灰塵洗滌干凈,努力去理解這份愛的本質。父母對子女的愛,應該是發自內心的深刻情感的外露,而不應存在有任何私心或懈怠。這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應引起父母的重視,父母也應為了兒童的權利而抗爭。
通過讀閱《童年的秘密》這本書,讓我頗受感悟,從中認真反思,自己在教育孩子方便有很多錯誤的方面。日常生活中運用大人的權力去抑制了孩子的自發性活動,孩子是獨立而特殊的存在,他有權接受正規和非正規的教育,以及有權享有促進身體、心理、精神道德、智能的權利。面對孩子的成長,我們應該像蒙臺梭利那樣,學會觀察、學會引導、學會等待,用“有準備的”適宜環境引導孩子的內在生命力,并耐心的等待孩子完成其內在的心理變化,而不是用我們成人自以為是的“對孩子好”去打擾其破繭而出的過程,造成人所皆知的“拔苗助長”的嚴重后果。特別是在今天我們國家的教育環境下,為了“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孩子除了考試、作業之外還要上各種興趣班、補習班、家教等等,試問小小的心靈是否能承受呢?我們是新一代的家長,我們中間很多人接受過高等教育,反思一下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有多少是父母之命?有多少是自主權利?所以當我們為人父母的時候,我們要給我們的孩子創建一個與他年齡相適合的環境,使他們的心理生活自然地發展,傾聽孩子的心聲,把理解和傾聽孩子作為一種職責,使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