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笛》讀后感
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該如何才能夠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讀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木笛》讀后感篇一
文中主要寫了朱丹是一名才華橫溢的木笛演奏員。當一次重要的考試要求吹奏歡快的樂曲時,他因為當天是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日,毅然拒絕演奏,默默地來到了南京大屠殺同胞紀念碑前。在一群手捧紅燭靜立雪地的孩子面前吹奏起了悲涼的木笛曲。主考官也為之感動,最終錄取了朱丹。
主人公朱丹是一個愛國的人。當我讀到他在雪夜中吹奏起凄切的木笛曲時,我的心震撼了!那悠悠的笛聲,如泣如訴,泣是為南京大屠殺的同胞感到惋惜與難過,訴的是朱丹濃濃的愛國情!一曲木笛,背后卻是他的錚錚豪氣!讀到孩子聚集起來紀念那些遇難的同胞時,我又不禁為他們的所作所為而黯然淚下,刺骨的寒風中手捧著紅燭,默默佇立在雪地中……這是多么強烈的愛國精神!怎能不令我為之感動呢?
這又讓我忍不住聯想到了另一件事。一天,一位朋友來我家玩,我就問他:“你知不知道南京大屠殺呀?”
朋友答道:“什么南京大屠殺?我怎么不知道?你弄錯了吧?應該是北京大屠殺吧。”
唉,不可原諒的忘卻啊!那一場噩夢般的浩劫,作為一名中國少年,他竟然全然不知!
雖然死去的人已經無法生還,但這份國恥,我們應該永遠銘記在心。正所謂“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我們應該不忘國恥,振興中華!讓我們的祖國永立強國之林!
《木笛》讀后感篇二
讀了《木笛》這篇文章,我被朱丹那偉大的民族氣節感動了。
南京樂團招考民族樂器演奏員,其中有一名叫朱丹的木笛選手,主考這官叫演奏一首歡樂的曲子,卻被朱丹婉言謝絕,因為今天是南方大屠殺紀念日,他不能演奏歡樂的曲子。大師果斷而又婉惜地讓朱丹離開了賽場。朱丹走后,并沒有離開石頭城,而是去南京大屠殺紀念碑小心地取出木笛,深情地演奏起來。演奏完畢,發現大師站在他身后,告訴朱丹,你被錄取了。
這是一種多么強烈的民族精神,多么濃厚的愛國情意啊!朱丹寧可放棄自己的音樂前途,也不違背自己的意愿,在南方大屠殺的紀念日里演奏一首歡快的曲子。雖然他沒有被正式錄取,但他的愛國精神把大師感動了,破格錄取了他,一個中國人,無論在怎樣的境遇里,都得頂天立地,不能低頭折節。
狼牙山五壯士的愛國情意像朱丹一樣感動了我。1941年秋,七連和群眾要向龍王廟轉移,把掩護任務交給了六班的五個戰士。五壯士一邊向頂峰爬去,一邊痛擊敵人。最后,子彈都用光了,班長馬寶玉也負傷了,他們見群眾和主力部隊走遠了,便縱身跳崖壯烈犧牲。五壯士的愛國精神不是和朱丹一樣嗎?他們為了掩護部分群眾,就是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這是怎樣的民族精神啊!我們作為21世紀的新主人,承擔著壯大祖國的使命,我們要在這時好好學習,長大報效祖國。
作為中華民族的炎黃子孫,我們在怎樣的環境里,都要頂天立地,不能低頭折節。讓我牢記歷史,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做一個有民族氣節的人,長大以后保衛祖國,建設祖國。
《木笛》讀后感篇三
今天,我讀了《木笛》一文,被朱丹強烈的愛國情感深深地感動了。
這篇文章講述的是:一個樂團在南京招考演員。考試要求苛刻,競爭激烈,朱丹過五關斬六將,終于闖入了終試。可是,因為考試那天是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日,所以朱丹拒絕吹奏歡樂的曲目,放棄了這次寶貴的機會。事后,朱丹來到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碑前,吹奏了一曲悲傷、凄涼的曲子。大師被他的愛國之心感動了,錄取了她。
朱丹濃濃的愛國情意真讓人佩服!他為了紀念南京大屠殺的遇難同胞,為了那段屈辱的歷史,居然放棄了一次寶貴的就業機會!
愛國的朱丹讓我聯想到了聞名世界的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先生。可是,在他的一生中,卻有8年是蓄著胡須的。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時期,他為了表示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抗議和堅決不給侵略者演戲的決心,就把胡須留起來了。你們可知道,對于一個把藝術當生命的人來說,這8年是何等的痛苦啊!更糟糕的是,在這8年的時間里,梅蘭芳沒有演戲,就沒有了收入,他迫于生活的壓力,不得不賣掉了房子。戲園老板給了梅蘭芳豐厚的待遇,可他還是沒有為之動搖,毅然拒絕了。當抗戰勝利后,他當天就刮了胡須,登臺演出。每一個人都為他高尚的民族氣節叫好!
正是這一位位愛國志士,才能讓那鮮紅的五星紅旗冉冉升起!如今,我們的祖國已日益強大,我們不能忘記那段屈辱的歷史,更要做一個像朱丹、梅蘭芳那樣愛國的人。“人類最高尚的道德是什么?那就是愛國心。”讓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一顆愛國心吧!
《木笛》讀后感篇四
讀了《木笛》一課,我從心底里對朱丹生出一種敬佩之情。
人們天天討論報效祖國、為國爭光,一講到“愛國”這個詞便會談到“王二小”“馬寶玉”“董存瑞”等名人,說要向他們學習,可事實上,真正用實際行動愛國的,又有幾人能做到呢?
問一個__人:“你愛國嗎?”他一定會篤定地點點頭,但如果你問他:“你知道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嗎?”他很有可能回答不上來。可是有一個年輕人,卻為了這個日子放棄了他的藝術前途。
一個叫朱丹的年輕人在一次木笛的樂器比賽中,因為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日,而不愿意演奏歡樂的樂曲,所以被樂團除名了。但是后來,在朱丹為遇難同胞吹了一首“悲傷”的樂曲之后,那位樂器大師被朱丹的實力和愛國精神所打動,于是讓樂隊錄取了朱丹。
我很敬佩朱丹。如果在你面前有兩條路:一條會讓你失去成為很厲害的樂器師的機會,但會證明你的愛國情意。而另一條恰恰相反。你會選擇哪一條——相信眼前這的人寥寥無幾,在這寥寥無幾的人當中,朱丹則是給那些選后者的人做了一個偉大的榜樣!
相信你讀了這篇文章,也會和我一樣,對朱丹生出一種敬佩之情。
《木笛》讀后感篇五
讀了《木笛》這篇文章,我的心情十分矛盾,也想到了很多。
朱丹是一名木笛吹奏者,當他去競選樂團的成員時。沒有按評委說得去做,以至他被迫退出了。然而,他卻來到了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碑前。和孩子們一起來紀念著一天。
對此,我非常感動。在大雪紛飛的南京城大屠殺紀念碑邊,一個個孩子手摯紅燭,紅燭流淌著紅寶石般的淚珠,仿佛在為遇難同胞們送去安慰。更多的還有憂傷。朱丹在吹奏木笛,笛聲悲涼凄切,猶如脈管滴血。寒冷凝結著這聲音,火焰溫暖著這聲音。墜落的雪花紛紛揚起,托著笛聲在天地間翩然回旋。孩子們在靜靜地傾聽,他們似乎聽懂了著如泣如訴的笛聲。
這件事不禁讓我思念起在抗日戰爭而犧牲的將士們。他們因為戰爭而失去了生命。日本侵略者是不懂得我們沉重的心情的,因為他們國家的部隊也來為我們__制造不斷的災難。當我們在為同胞們紀念他們的勇敢,他們的愛國精神時。而那些侵略者卻在慶祝,慶祝自己的"英勇"。本來,__就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的國家,想別的國家一樣,也是數億人的大家庭,我們也是容不得別的國家的欺凌的。
讀完這篇文章,我從內心感受到了朱丹的愛國,他的精神令我十分感動,我從內心敬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