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簡短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隨筆
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簡短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隨筆篇一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以其感情真摯自然見長。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哪些角度易于學生領悟文中滲透的父慈子孝的真情呢?筆者試從以下三個方面淺談看法。
文章的標題是背影,父親給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現,可以視作貫穿文章的主線。背影的表現角度能集中反映出描寫對象的內在精神(凌煥新),分析課文時,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關鍵。多年來,大家都喜歡從這一角度入手來解讀課文,筆者不作贅述。
古人云:男兒有淚不輕彈,可細心的讀者不難發現,文中竟然出現四次流淚,是什么原因使得堂堂男兒的朱自清先生數次淚流滿面呢?從這一角度引導學生把握課文,易引起學生興趣,使學生帶著疑問開始對文本的解讀。
第一次流淚出現于課文第二節,到徐州見著父親,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的流下眼淚。父親賦閑,家道衰落,滿院狼藉的景象引起作者的感傷,再加上失去親人的傷痛,百感交集,不禁簌簌的流下眼淚。
當作者看到父親為自己買橘子時的艱難身影,流下了第二次眼淚。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父親的艱難與父愛的偉大,使得作者的淚很快地流了下來。
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分別后,不知何時才能相見,慢慢混入人群中的父親,從此又要走上風雨飄搖的人生之路。不難看出,離別的傷感與對父親的牽掛,是作者第三次流淚的原因。
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讀著父親的來信,買橘子的蹣跚身影,離別時漸行漸遠、混入人群的背影,衣著樸素、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又浮現在作者眼前。淚光晶瑩中分明透露出作者對年邁父親的記掛與惦念。
現實生活中,好多人可能并沒有體會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愛,因為這種基于血緣關系之上的感情不是轟轟烈烈、驚天動地的,它蘊含在平凡和瑣碎之中,如果不用心去感受的話,很容易被我們忽略掉。作者從埋怨父親說話不大漂亮,并暗笑他的迂,到數次淚流滿面,可以看出,在不斷反省中作者體悟到了父愛的珍貴,并接受了這珍貴的愛,將其傾訴于筆端,我們今天才讀到了這感人至深的文字。從四次流淚入手來解讀課文,抓住了文章的感情線索,便于學生更好地體會字里行間滲透的父子真情。
衣服是人的第一生存環境,從著裝可以看出一個人對自己的關心程度。父親穿著很樸素,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布料廉價,顏色普通。祖母去世,父親賦閑,在這禍不單行的日子,就連給腳夫的小費,父親也要講價,家境慘淡可見一斑。然而,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外出讀書的朱自清先生,穿的是皮大衣,父親為兒子做的是紫毛大衣,很貴重,也很時髦。通過父子服裝的對比,不言自明:父親對兒子的關愛遠遠勝過自己。從父子服裝對比這一角度來分析課文,學生可以直觀地感受到父親對兒子的關愛。
以上三個角度,各有優缺。前兩個角度,傾向于作者對父愛的感受與理解,能夠讓學生體會到父親對兒子的關愛以及兒子對父愛的感悟的雙向性。從第三個角度,學生感受到的是父親對兒子的單向的關愛,而兒子對父愛的理解、接受,以及對父親的關愛與牽掛不容易看出。但是,初一的學生,對父愛的感受還不夠深刻,還不能很好地理解父愛的深沉。因此,從這一點來說,從服裝對比入手來解讀課文,更直觀,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如何選擇,這就要求我們在實際的教學中,根據學生情況、教師自身特長等加以確定。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簡短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隨筆篇二
一晃眼一學期過去了,回顧這半學期的點點滴滴,真的很慚愧。雖然也嘗試著努力去做,但是發現存在的問題還是很多。
開學初,我就與科任老師協商好,如何共同配合教育好這個班級。每個人都清楚,一個良好的班風能帶促使一個良好的學習風氣的形成。
1、在班級管理上,這學期還是沿用以前的辦法,但是發現一年多來,在操作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麻煩,而且科任老師的課紀律不容樂觀,于是也進行相應的改革,但是因為執行的時候不夠嚴謹,于是造成一些調皮的學生出現了反復,不穩定。
2、在班干部的培養上,這學期的一些班干部還是較團結的,因為班干部的管理力度較夠,加上班科任老師配合默契多了,于是這半學期的文明中隊的獎旗就能獲得了。在這點上,我最大的收獲是,要相信孩子的能力,要讓他們感到被重用的感覺,讓他們能為班級做點實事。
3、在完成作業方面,是比上學期有所進步,這一個除了要得益于作業登記本的設立外,當然組長的責任心也是重要的。但是最重要的是,小老師在發揮的作用,這學期有八個學習自覺性差的學生與八個學習優秀且樂于助人的學生結對子。在他們的幫助與督促下,這些同學的作業認真多了,上交的次數也多了許多,學習成績也有所提高了。
4、從考試成績來看,還不夠理想,仔細分析了原因,我想最主要的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一是課堂上要引導學生處于積極主動的思維狀態,二是課外學生能主動讀書、主動積累,完成作業和擴展學習。
學生的學習習慣直接影響著學習成績。如果說從班級管理上,我個人存在的問題還是比較多的,學生的事是事無巨細的,而我所能給學生的時間卻非常有限。許多小問題沒有及時的解決,結果堆積得越來越多,突顯出來的問題就比較多。雖然在在互幫互助學習小組中,有一小部分的學困生在有責任心的同學幫助下,有所進步的。但是許多不良的學習習慣還需要今后加以努力引導!
各科教師的配合要越來越有默契,對于教育學生的事盡量先溝通后實施,對學生進行同步教育。對于特別調皮的學生,一定要調動家長的作用。所以我想下半學期,在家校配合上,要多下功夫。
總之一句話:用心與學生溝通,讓學生成為老師的朋友。讓師生之間、家校之間能步調一致,為著共同的目標而努力。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簡短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隨筆篇三
上語文課時,學生讀書,有時我會走到教室后面,站在他們后面,朝講臺看,想象著他們看到我的樣子。
孩子們希望看到的我是一個有個人魅力的人,他們希望我有恒心,有修養,有智慧,面對困難有更多的辦法,他們能有依靠。他們愿意和我談心,和我交朋友。他們每天到教室來,就是想從這里得到新奇,得到驚喜;下課了,他們走出教室時,腦子里會思考新的有趣的問題。
我希望和學生一同學習,一起在實踐中加深對教育的認識或感悟,我最大的快樂,很多是在課堂上從學生那里獲得的,在課堂上交給他們知識和方法的同時,自己能受到更多的啟示。我希望他們在課堂熏陶下,不僅學了語文,也變得善良友愛。至少他們不認為老師浪費了時間,而知道這就是“學習”。我在課堂上經常看到,當有學生回答不出問題時,同學們(特別是他的“死黨”)是多么的焦急,這些作為學生的時候才會感受得到的。
課堂上,我會請一名水準不高的學生回答,比如劉海洋,他的回答總是一個調子,但是只要他回答出了一點點,我都鼓勵他繼續說下去,要求其他同學耐心聽他說完,這對其他學生來說,是不是不太公平?這是不是一種教學的損失呢?或許其他同學們不知道,這兩分鐘對像劉海洋一類的男生來說非常重要,他也許會因此又找回了學習的自信,而對其他同學來說,同樣有學習價值。在一個正常的教學群體中,未必有什么“學習競爭”,更多的是友情與合作。我不認為這是什么“損失”。就像旅行者經常地停下來等待掉隊的伙伴,全力尋找一名失蹤者,求的是大家的平安。
有時候我會想:一個思想活躍的孩子在一節課上,用兩分鐘時間,問一個可有可無的問題,說了一些俏皮話,該不該吵他們?比如一個叫李夕涵的孩子,在介紹自己的時候,在黑板上寫了“李稀飯”,逗得大家哄堂大笑,他自己也笑了。是他故意的吧?他并不介意這個自己給自己起的名字。他說他愛喝稀飯,所以當我問他平時該怎么叫他時,他說老師你叫我哪個名字都行。呵呵。樂觀的孩子!
我甚至想到,就人生而言,學校和課堂也許是人與人關系的最高境界了。你如果看《拯救大兵雷恩》時落過淚,那你同樣也應當想到:為了一名學生的進步讓全班同學停下來耐心聽了兩分鐘,僅僅兩分鐘,對我和全班同學都是值得懷念的友情。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簡短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隨筆篇四
我是一名從事中小學語文教學將近30年的老教師。經過長期的教學實踐,我的看法是:語文作業的布置應當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學生的語文運用能力為目的,根據學生實際,有針對性,因人而異,機械重復的作業不僅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反而可能造成學生對語文學習的厭煩,久而久之,喪失學習興趣,甚至導致學習成績退步。
過去,我非常信奉“學而時習之”、“字要寫,拳要打”、“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等思想,布置作業時,一味地強調“多練”,主張“多多亦善”,相同的練習至少要做三四回,同一個生字新詞至少要抄五六遍。學生反感,經常在日記中發牢騷,而我則常常在學生日記批閱中,指責他們缺乏刻苦勤奮的學習精神。
而實際結果是:學生越來越把語文作業當作是一種老師強加的機械勞動,不勝其煩;不少學生對語文學習越來越不感興趣,功夫花了,學習成績卻毫無起色。
事實給了我深刻的教訓,也使我開始認真反思自己的做法。隨著新課程教學改革理念的不斷深入,我逐步摒棄了以前那種陳舊的教學觀念。對學生的語文作業布置也越來越注意講究科學性、實效性。
不搞“一刀切”,因人而異。譬如家庭作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或寫日記、或寫作文片段、或摘錄課外讀物中的優美詞句、或練習書法寫字、或看有益的課外書。作業不再拘泥于只是動筆,可以看有益的課外讀物、可以走進大自然、參加社會實踐、社會調查、社區服務,從生活中、實踐中獲得知識,培養能力、增長才干。這樣的作業,學生有興趣,學習有效果,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空前提高。學生再也不會把作業當作一種沉重的“負擔”了。
現在,有許多學生這樣對我說:“老師,不知為什么,我現在最喜歡的學科就是語文了。”有時,我去代其他學科因公外出老師的課,一走進教室,往往就會響起熱烈的掌聲。我問他們為什么,學生們回答:“老師,我們喜歡聽你的課!”聽到這話,我的心里確實有一種說不出的欣慰,因為我覺得,這就是學生對老師教學最好的鼓勵和肯定吧!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簡短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隨筆篇五
上完《鯨》這一課,回憶起同學們那生動有趣的“鯨的自述”,我非常激動。激動之余,我也產生了一些感觸。
首先,我覺得,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有利于他們自學習慣的養成。在教學中,我先重點指導學生學習課文的第四自然段,讓他們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以便下面幾個自然段的學習。實踐證明,這種方法是可行的,學生樂在其中,充分發揮了潛力,真正做到了低耗高效。同樣是這一課,幾年前我也上過,用的是逐段講解的方法,不僅耗時,而且低效。
還有一點,恰當地使用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堂課上完之后,還有不少學生圍著我轉,要我再播放課件給他們看,說是還看不過癮。我想,直觀形象的教學,不僅是低年級,高年級學生也是很喜歡的。
另外,本文出現了一些常見的說明方法,但對小學生來說,顯得較為陌生。由于這些說明方法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我便在適當的時機讓學生初步認識。希望這對他們日后的學習有所幫助。
值得一提的是,學生在學完這一課后設計的有關鯨的小報,真是讓人嘆為觀止。他們在小報中介紹了抹香鯨、嚙齒鯨、藍鯨……可見他們對鯨興趣濃厚,課后查找了大量的資料,對鯨的了解還真不少!這樣的學習,從課內延伸到課外,效果的確不錯。
不過,我也在反思,《鯨》是一科普性較強的文章,如何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它,既讓學生學到有趣的動物知識,又不失去語文學科的特性,能否有更好的教法或學法,讓學生獲益更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