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初一歷史上冊第三四單元復習資料答案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初一歷史上冊第三四單元復習資料答案篇一
2、我國的四個端點是:
3、要求掌握中國的14個鄰國和隔海相望的六個國家在地圖上的位置。
4、我國最大的島嶼是臺灣島,第二大島是海南島。最大的群島是舟山群島。我國的內海是渤海。
5、我國的行政區劃分為三級,共有34個行政區劃。p44-45
6、要求熟記我國34個行政區劃的全稱、簡稱、省級行政中心以及在地圖上的位置和它們的形狀。
7、我國跨經度最廣的省區是內蒙古自治區。最南的省區是海南省,最北的省區是黑龍江,最西的省區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最東的省區是黑龍江。鄰國最多的省區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8個)。鄰省最多的省區是內蒙古自治區和陜西省。浙江省的鄰省是江蘇、上海、安徽、江西、福建。我國面積最大的省區是新疆。
8、2000年我國的人口已達12.9億,約占世界的22%。我國的人口密度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p46
9、我國的人口地理分界線是黑河——騰沖。此線以東人口稠密,以西人口稀少。p46
10、我國民族有56個,其中少數民族是55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壯族。
11、我國民族分布的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漢族人口多集中在東部和中部地區。而少數民族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東北的邊疆地區。p46
12、我國少數民族分布最多的省區是云南省。少數民族中“回族”以普通話為本民族的共同語言。分布最廣的少數民族是“回族”。
13、我國的地形類型有五種:山地、平原、高原、丘陵、盆地。我國地形的特點是:地形種類多樣;山區面積廣大,約占全國面積的2/3;地勢西高東低,自西向東逐級降低,大致呈三級階梯狀分布。
14、我國的氣候類型有五種:溫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高原高山氣候。我國氣候的特點是:氣候復雜多樣,各地氣候差異顯著,季風氣候影響最大。
15、我國主要的地形區及它們的特點。并明確它們在哪一級階梯中。課本p50圖
16、正由于我國地勢是西高東低,所以影響到我國的氣候有利于海洋上的暖濕氣流深入內陸,形成降水;也影響到我國的河流大多是自西向東流。
17、家鄉的氣候類型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地形主要是以丘陵為主;主要種水稻
生產方面:精耕細作、手工生產為主,生產效率低。生活方面:稻作文化,民風純樸、住房:避雨通風型。
18、季風氣候具有雨熱同期的特點。季風區與世界同緯度相比,氣候比較濕潤;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但由于季風氣候的不穩定性,它會給我們帶來洪澇或干旱p51
19、掌握夏季風和冬季風的性質、風向、發源地(夏季風溫暖濕潤,發源于太平洋、印度洋,是偏南風;冬季風寒冷干燥,是偏北風,發源于西伯利亞)。
20、黃河上、中、下游各段的水文特征
各段范圍水文特征
上游
巴顏喀拉山北麓——
內蒙古河口鎮1、上源段:水量小、水清流緩2、峽谷段:水流急、峽谷多、水能豐富、水量大增3、河套段:水量減少、水利工程發達。
中游內蒙古河口鎮——河南孟津水量大,河水洶涌,泥沙大量流失
下游
河南孟津——黃河入海口流速減慢、泥沙大量沉積、形成了世界上罕見的地上河。
21、如何治理黃河?關鍵在于治沙p57
在中游黃土高原地區,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和種草、退耕還林還草、搞好綠地及修筑梯田等水土保持工作。
22、黃河、長江比較
項目長江黃河
源頭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巴顏喀拉山北麓
入海東海渤海
干流長度6300千米第一大河5400千米第二長河
流經省區青、川、藏、滇、渝、鄂、
湘、贛、皖、蘇、滬(11個)青、川、甘、寧、內蒙古、
晉、陜、豫、魯(9個)
水系形狀“之”字形巨大的“幾”字
上、中、下各段劃分源頭——湖北宜昌——江西湖口——入海口源頭——內蒙古河口鎮——河南孟津——入海口
主要支流上游:雅礱江、岷江、嘉陵江、烏江中游:漢江、湘江、贛江上游:洮河、湟水
中游:汾河、渭河
主要水利工程上游:二灘、三峽、葛洲壩
中游:丹江口(漢水)上游:龍羊峽、劉家峽
中游:三門峽、小浪底
23、長江是中國最重要的內河航運大動脈,是內河航運中運輸量最大的河流。有“黃金水道”之稱。p55
24、長江流經的主要地形單元有青藏高原、橫斷山脈、四川盆地、云貴高原、巫山、長江中下游平原。p48
25、防洪是綜合治理長江的首要任務,措施可以有:加固江防大堤,興建水庫,疏浚河道,中上游禁止砍伐樹木。
26、我國南方與北方的范圍:東部季風區,以秦嶺—淮河為分界線
27、南、北方兩地的差異:p64
比較項目南方北方
一月均溫
(高于或低于0℃)高于0℃低于0℃
年均降水量
(大于或小于800毫米)大于800毫米小于800毫米
土地類型水田旱地
主要農作物水稻、甘蔗、油菜小麥、玉米、甜菜、花生
人們的主食米飯面食
建筑風格“人字形”屋頂,多敞口平頂居多,多封閉、嚴實
28、我國東部和西部的范圍p65
29、東部和西部各自在經濟發展方面的優勢:p67
東部:資金雄厚,技術力量強大,管理經驗豐富,人才多,交通便利。
西部:面積廣大,資源豐富,可以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30、游歷華夏(不同運輸方式的特點)
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管道運輸。
31、我國領土的最東端和最北端都在黑龍江省;長江和黃河都流經的省區是青海和四川;長江的上游和中游都流經的省是湖北省;
32、容易使我們記錯的幾個簡稱:山西省-晉-太原;安徽省-皖-合肥;福建省-閩-福州;江西省-贛-南昌;河南省-豫-鄭州;湖北省-鄂-武漢;湖南省-湘-長沙;廣東省-粵-廣州;貴州省-貴或黔-貴陽;云南省-云或滇-昆明;陜西省-陜或秦-西安;
33、我國的重要的幾條地理分界線:
中國的人口分界線:黑河――騰沖一線;中國的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p53):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風底斯山一線;中國的南方與北方的分界線:秦嶺-淮河一線;中國地勢第一階梯與第二階梯的分界線: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一線;中國地勢第二階梯與第三階梯的分界線: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線;
34、沿北緯32度線,從西向東,我們能看到:喜馬拉雅山、青藏高原、橫斷山、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平原。p52
35、造成中國氣候南北差異的主要原因是緯度位置的影響;造成中國降水東西差異的主要原因是海陸位置的影響。
第四單元復習
1、家住平原p74
①湄南河平原的自然環境、氣候條件及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特點:
湄南河平原水網密布,土壤深厚、肥沃;氣候高溫多雨;生產水平普遍較低,水稻生產主要靠人力完成;村莊內傳統的民居大多就地取材,以木、竹為主,用木樁支撐,懸空架設(高腳屋);人們崇尚"谷神""稻母"等神靈,能夠團結互助,關愛弱者,以共度難關.
②美國中部平原農場的生活圖景:a.人們居住得比較分散。b.勞動人手不多。c.農業生產主要是機械化作業。d.人們生活水平較高。
③湄南河平原和美國中部平原的差異:
內容泰國湄南河平原美國中部平原
地理位置亞洲東南部北美洲中部
人口密度密集分散
主要農作物水稻小麥、玉米、大豆等
農業生產方式精耕細作,人工勞動機械化作業
生活水平較低較高
2、與山為鄰
①天山山體從山麓到山頂不同的自然景觀:
從山麓到山頂依次是荒漠、草地、森林(闊葉林——針葉林)、草地、雪山。p78
放牧特點:“轉場”,四季放牧,住氈房
②元陽縣發展水稻生產的有利條件p79
③阿爾卑斯山的旅游業對當地人們生活的影響:有利方面是帶動經濟發展,不利方面是可能造成資源和環境的破壞p82
3、傍水而居
①太湖流域最初的形成、發展情況、城鎮的特點
②耕海牧魚、休漁期(目的是為了保護漁業資源)
③意大利威尼斯(水上都市)。如何因水而生、而興、而美、而憂
4、草原人家
①澳大利亞成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的原因和表現
②內蒙古草原人家衣、食、住、行、娛樂等方面的特色:(略)
5、干旱的寶地
①坎兒井的構造及優點:
②絲綢之路的荒廢對現代綠洲農業的發展的啟示:要注意合理利用資源,發展科技采用滴灌等技術,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③絲路明珠和石油寶庫的異同
不同點絲路明珠石油寶庫
位置中國西北部阿拉伯半島
主要特點綠洲農業帶來財富石油資源帶來財富
解決水問題的措施坎兒井修建節水灌溉設備、海水淡化廠
農產品葡萄、哈密瓜、小麥椰棗、小麥、水稻
相同點①氣候干旱、沙漠多、缺水②積極利用和改造環境,使其成為寶地
④地圖波斯彎沿岸國家及三條石油運輸路線(p88-89)看地圖
6、文明中心——城市
②上海成為國際大都市已具備的條件
③筑波(科學城)城市建設的成功經驗給我們的啟示
④巴黎獲得“世界文化藝術之都”美譽的原因。
7、來自家鄉的報告:實踐應用題
如社會實踐的形成、成果、準備、困難、對策、收獲、感受等
①描述家鄉的基本點:
基本自然地理特點,如地理位置、地形和氣候特點等。
經濟特點:如主要的物產及其分布。
人文特點:如歷史沿革、名勝古跡、教育科技、著名人物。
初一歷史上冊第三四單元復習資料答案篇二
1、距今約六七千年前,氏族聚落已在中華大地星力棋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黃河流域的半坡人 和長江流域的河姆渡人 。
2、距今約5、6千年的半坡聚落位于陜西省 ,現存遺址面積約5萬平方米。半坡聚落居民已種植粟 、蔬菜 、 飼養豬狗 、 還經常去打漁 。他們開墾耕地用磨光的石器的木制的耒耜 、 收割莊稼用石刀 、 加工谷物用、 等。
3、磨制石器是半坡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
4、我國是最早種植水稻 和粟 的國家之一。其中,最早種植粟 的是半坡居民;最早種植 水稻的是河姆渡居民。
5、距今約7千 年的河姆渡聚落位于長江流域 ,河姆渡是長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河姆渡居民種植水稻 ,飼養狗 、豬 、等家畜。
6、河姆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還用動物骨骼制作工具,
7、河姆渡聚落的房屋是干欄 式的。幾千年來, 一直是江南地區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
8、大汶口居民時期,出現了私有財產,聚落的成員之間產生了貧富分化。
初一歷史上冊第三四單元復習資料答案篇三
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變法。
a: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b: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據軍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
c: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①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封建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斗力加強,逐步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②戰國時期,各國經過變法或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確立起來。
(各國的變法:李悝在魏國變法;吳起在楚國變法,商鞅在秦國變法,其中最徹底的是商鞅在秦國的變法。)
1)商鞅變法的目的是為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使國家變得富強。
2)商鞅變法取得勝利的原因:
a:順應了封建制發展的歷史趨勢;
b: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辦法;
c:敢于同舊勢力作斗爭。
改革能使經濟發展,國家富強,社會進步,只有順應時代潮流進行改革,國家才能有光明前途。改革會遇到種種舊勢力,舊習俗的反對,會付出沉重的代價,必須堅持不懈,克服阻力,才能成功。還要制定法律來保障改革的順利進行。
法令中觸犯了舊貴族利益的是根據軍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商鞅變法的性質是封建地主階級的改革,商鞅應屬于法家家思想。
初一歷史上冊第三四單元復習資料答案篇四
(一)淝水之戰383(年),苻堅領兵八十萬,妄圖一舉滅東晉,雄心勃勃有野心,哪知早已失軍心,將士不愿去賣命,前師不忘有教訓,人心向背是根本。
(二)追溯歷史三國前,江南落后少人煙,土地肥沃無人墾,雨熱充足也置閑。東漢末年北戰亂,各族人民遷江南,帶去勞力和技術,江南經濟得發展。大片荒地被開墾,修建水利多工程,水稻小麥和綠肥,推廣糞肥和牛耕。
北魏有個孝文帝,遷都洛陽定大計,穿漢服學漢語,改漢姓學漢禮,卑漢聯姻受鼓勵,采用漢制學令律,以孝治國,崇孔尊老倡風氣,民族融合大統一。
(一)南朝“沖之”愛科研,數學天文有貢獻,精確計算圓周率,領先世界近千年。著書《綴術》有功績,計算年時差無幾,造“千里船”行百里,水碓磨磨面又舂光。
(二)北朝有個賈思勰,《齊民要術》是他寫,農林牧副漁五業,不誤農時抓季節,改進技術和方法,農學史上碩果結。
(三)酈道元寫《水經注》,地理學中是專著,江河水道為綱目,地形物產與風俗,山川城鎮與古跡,如詩如畫好景物。
(四)東晉羲之寫字行,書法藝術集大成,代表作品《蘭亭序》,“行書”天下第一名,后人給王送美譽,尊稱他為大“書圣”。
(五)東晉愷之畫人物,形象逼真好藝術,代表作品有兩幅,《女史箴圖》《洛神賦》。
(六)北朝劈山鑿石窟,“云崗”“龍門”最杰出,繼承秦漢的風格,吸收佛教的藝術。
初一歷史上冊第三四單元復習資料答案篇五
●5xx年,楊堅(隋文帝)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定都長安。
●5xx年,隋朝滅掉陳朝統一南北。
●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余杭全長兩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
●隋朝大運河分為四段: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
●6xx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
●6xx年,李淵在太原起兵反隋進入長安建立唐朝。
●我國歷史上唯一女皇帝是武則天,她晚年稱帝,改國號為周。
●唐太宗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勞役;注重作用賢才和虛心納諫.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為著名的諫臣
●唐太宗統治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國力逐步加強。歷史上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陶瓷業在唐朝有重要發展,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和唐三彩最為有名。唐三彩是世界工藝的珍品。
初一歷史上冊第三四單元復習資料答案篇六
夏商西周春秋戰國(13-40)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p15
湯滅夏,建立商朝,盤庚遷殷后,商朝統治穩定。p21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經牧野之戰滅商,建立周朝,定都鎬。p23
西周實行分封制,加強了對各地的統治。p23-24
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p24
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湖南寧鄉出土了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p26
"三星堆"文化遺址出土的青銅面具、大型青銅立人像、青銅神樹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矚目。p27
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繁榮,形成了我國夏、商西周燦爛的青銅文明。p27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史稱"東周"。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p30
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夫差、越王勾踐。p30-32
齊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p31
決定晉文公成為中原霸主的戰役是城濮之戰。p32
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戰國形勢圖》p33
公元前260年,秦趙之間發生了長平之戰,趙軍大敗,從此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御秦軍的進攻。p34
春秋時期,我國開始使用鐵農具和牛耕,牛耕是我國農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p36-37
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使土地利用率和農作物產量顯著提高。p37
春秋后期,我國發明生鐵冶煉技術,比歐洲早1900多年,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早在商朝就有制造。p27、p36
戰國時期,李冰主持修筑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p37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及意義。p38-39
商朝人刻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被稱為"甲骨文"。p41
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p41
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做"金文",也稱"銘文"。p41
對日食,月食的記載及二十四節氣p43
扁鵲是春秋戰國之際的名醫,他總結出中醫望、聞、問、切"四診法"。p43
屈原生活在戰國末期的'楚國,代表作《離騷》p43
戰國時期的"整套編鐘"出土于湖北隨州。p44
孔子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貢獻p46-p47
道家學派創始人春秋晚期的老子,他的學說記錄在《道德經》里;戰國時期,墨家的創始人是墨子,
他主張"兼愛""非攻";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孟子,他要求統治者用"仁政"治國;道家代表人物是莊子,他提出"無為而治";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韓非,他主張改革;兵家的代表人物是孫武,他著有《孫子兵法》,"知己知彼者,百戰不殆"的軍事格言,就出于此書。